玩酷网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1950年元宵节的哈尔滨,街上挂满灯笼,天气比往年暖和。孙家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预科班,本来下午该回家过节,却因为点小事临时改了主意,留在了学校。 食堂里那股浓油赤酱的香气把他勾住了。那时候红烧肉可是稀罕物,一年到头见不着几回。他端着碗刚坐下,校领导突然敲着桌子宣布解放军空军来招人。餐厅瞬间炸开锅,孙家栋筷子一放就往报名处跑。他想起开国大典时天上的战机,心里扑通扑通跳。体检面试一路过关,当晚直接坐上开往空军第四航校的列车,连姐姐家都没来得及告别。 这碗肉像道分水岭,把他的人生劈成两条路。要是直接回家,他可能按原计划学土木工程盖房子,或者留在汽车系造汽车。但命运偏偏让他留在食堂,听见了那个改变一生的通知。第二年去苏联学飞机发动机,他连拿五年全优成绩,照片从校门口一路挂到“照片塔”顶端,拿到了印着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后来他们又搞出了东风导弹、东方红一号卫星、北斗导航系统。 那个年代多少天才被埋没,孙家栋却因为一口吃食撞上机遇。但真正让他成事的不是运气,是那种随时准备好的状态。在苏联啃黑面包画图纸时他没松懈,回国搞导弹睡车间啃馒头也没抱怨。七十五岁接手探月工程,照样往西藏跑直到缺氧晕倒。 传奇故事容易把人带偏。现在有些文章热衷渲染“一顿饭改变命运”,却忘了孙家栋之后六十年的跋涉。他那句“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听着简单,背后是无数次放下熟悉的领域奔向新战场。从导弹转卫星,从地球奔月球,每次转型都像重新活一遍。 历史充满偶然性,但能把偶然变成必然的,永远是那些保持准备状态的人。孙家栋的航天生涯跨越七十年,亲手送中国航天器进入太空三分之一。

评论列表

啥也不是
啥也不是 2
2025-09-25 22:59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