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瑞典教授在谈到中国科技时,露出满脸不屑。时任清华副校长的施一公迅速回怼:“至少我们的航天科技比你们强!”谁知瑞典教授更加不屑一顾的说:“如果瑞典有中国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我们能把500个人送上月球,并且安全返回。” 在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科学院年度学术会上,聚集了不少全球顶尖头脑,大家聊起各国科技发展,施一公那时候是清华副校长,他本来就对推动中国科研有股子劲头。 突然一个瑞典物理教授发言,话里话外对中国科技带点看不起,觉得中国经济起来了,可核心创新还差老牌强国一截,尤其是航天领域,就停留在基本水平。 这话刚落,施一公立刻接过话头,语气平静却态度坚定:“至少我们的航天科技比你们强!” 在场不少人都愣了一下,要知道施一公的研究领域是结构生物学,平时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航天话题,这次突然 “跨界” 回怼,显然是被那份轻视刺痛了。 可瑞典教授非但没收敛,反而冷笑一声,更加不屑一顾地反驳:“如果瑞典有中国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我们能把 500 个人送上月球,并且安全返回。” 这话一出,会场瞬间安静下来。了解瑞典科技的人都知道,这个人口不足千万的国家确实有骄傲的资本。瑞典在高端制造、精密仪器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像萨博集团的航空技术、爱立信的通信设备,都是行业里的标杆。 甚至在航天零部件领域,瑞典生产的遥感设备、空间材料也常被多国航天局采购。但航天工程从来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系统较量,这一点恰恰是瑞典的短板。 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从 “神舟” 系列飞船实现载人航天,到 “嫦娥” 工程成功探测月球,尤其是 “玉兔” 号月球车在月背留下人类首个足迹,这些成就都是实打实的突破。 更关键的是,中国航天的发展模式是全产业链布局,从火箭发动机研发到航天器回收技术,从空间实验室建设到深空探测规划,每个环节都有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这种体系化能力可不是单靠 “砸钱” 就能实现的。 施一公后来在发言中没再继续争执,但补充的内容却耐人寻味,他提到中国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以自己深耕的生物科技领域为例,多年前还依赖国外设备和技术,如今不仅能自主研发高端仪器,还能通过 AI 技术预测药物分子结构,加速新药研发进程,这种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和航天领域的发展逻辑一脉相承,都是长期投入、持续攻关的结果。 其实瑞典教授的言论也折射出部分西方学者的固有偏见。他们习惯用单一维度衡量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实力,却忽略了大国科技崛起背后的制度优势和战略定力。 瑞典每年的科研投入占 GDP 比例不低,科技转化效率也很高,但受限于国家体量,很难支撑航天这种需要长期巨额投入、跨学科协同的超级工程。而中国恰恰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仅嫦娥工程就集结了全国数千家单位、上万名科研人员,这种规模效应是小国难以企及的。 有意思的是,施一公一直反对用单一指标评判科技实力。他曾公开表示,科技评价不能唯论文数量是瞻,有些文章纯粹是为了发表而发表的 “垃圾文章”,真正的创新要靠实际突破说话。 这和中国航天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不追求表面的数字光鲜,而是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工程目标的实现。 那场辩论最终没有输赢,但却留下了值得深思的话题。瑞典的精密制造能力值得学习,而中国航天的体系化发展经验也自成一派。 后来随着中国 “天问” 探火、空间站建成等成就不断涌现,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开始正视中国科技的实力,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屑,渐渐变成了平等交流的尊重。或许正如施一公常说的,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靠口舌之争,而是靠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成果说话。 施一公经常对学生讲述他的期望和愿景,他期待未来有一天,外国游客来杭州,会为西湖大学在科技创新的成就由衷刮目相看,西湖大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从追随到引领科技进步的缩影。在科技进步的赛道上,中国人民正以无比智慧和意志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信源:海峡新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