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2025届研究生生源高校名单,堪称是一场高校阶层的“赤裸”映射,把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和升学路径的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不是有点固化了? 从头部生源的垄断性来看,南京大学自己的本科生以874人的绝对优势霸榜,几乎是第二名山东大学(63人)的14倍。这本质上是“本校光环+保研倾斜+信息壁垒”的三重绞杀——本校生对保研流程、导师资源的熟悉程度,是外校生难以逾越的鸿沟。 再看985阵营的“冰火两重天”,像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这类顶尖985,生源人数寥寥无几(清华1人、北大2人),与其说是他们看不上南大,不如说是南大在顶尖学霸的争夺中根本不占优势;而像山东大学、东南大学等中上游985则成了“输送大户”,这暴露了南大在吸引最顶尖生源时的竞争力不足,只能在“第二梯队”985里捡漏。 211阵营更是“亲疏有别”的典型。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本地“地头蛇”211贡献了大量生源,这是地域优势和长期合作的结果;而像上海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类实力不弱的211,仅贡献1人,说明南大对非长三角地区、非传统合作院校的211吸引力极低,升学网络的辐射范围相当有限。 至于双非院校,简直是“炮灰般的存在”。除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9人)、河南大学(12人)靠着地域或特色学科刷了点存在感,其余大多是“1人陪跑”的局面。这直接证明了双非学生在冲击南大研究生时,面临着“出身歧视+资源匮乏”的双重碾压,想要逆袭,难度堪比登天。 这份名单简直就是高校教育的活化石:头部高校自我循环,中游高校艰难跻身,底层高校几乎绝缘。所谓的“多元生源”只是表面文章,骨子里还是一套“出身决定起点”的升学逻辑,普通院校学生想要叩开南大的门,恐怕得拿出“逆天改命”的实力才行。 学院开头的我只看到了国际关系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还有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