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11岁的李佳芹被埋在废墟下十几个小时,她的父亲却不顾他人的劝阻,用手不停地刨挖,一个昼夜后,终于从废墟中把女儿挖了出来…… 2008年5月12日,四川北川县一切还像平常日子一样。李扬是当地公交司机,早起给家人准备饭食,女儿李佳芹11岁,上学路上还跟妈妈说带了饭盒。下午两点多,地动山摇,北川中学教学楼塌了,李佳芹被埋在下面。灾区到处是废墟,余震不断,救援力量紧急赶来,但北川受灾重,很多人家都急着找亲人。 李扬找到女儿可能的位置,就开始挖。他不听别人劝阻,坚持不用铁锹那些工具,就怕不小心伤到孩子下面。双手刨了十几个小时,手上全是伤,但没停下。废墟里尘土飞扬,空气憋闷,李佳芹在下面憋着劲儿等,她信父亲会来。终于,一个昼夜过去,李扬挖到女儿,抱出来背上走。那张照片后来传开,父亲背着孩子,脸上灰土疲惫,却透着股劲儿。这事儿在灾区传为佳话,体现了父女情深,也反映出老百姓在灾难中的韧劲。 灾后重建,党和政府组织力量救灾,北川县慢慢恢复。李扬一家三口搬到新地方,日子过得踏实。李佳芹长大后选了医学专业,当了医生,帮助别人。她说那段经历让她懂得生命可贵,也感谢社会援助。类似故事在汶川地震中不少,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回顾起来,这不光是个人事儿,还体现了国家在抗震救灾中的担当,党员干部带头,群众互助,大家一起渡难关。 地震过去多年,现在回想,那场灾难考验了人性。李扬的坚持,不是什么英雄主义,就是普通父亲的本能。但在废墟中,这份亲情闪光,激励很多人。灾区重建得不错,新北川建起来,学校医院齐全,生活水平上去了。这得益于中央政策支持,地方执行到位。像李佳芹这样,从受灾者变成医务工作者,体现了灾后教育的成果,也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在抗震救灾中,政府统筹资源,军队和志愿者冲在前线,确保每条生命得到重视。李扬的故事,只是众多事例之一,突出家庭在社会中的基础作用。灾区人民没被击倒,反而更坚强,这股精神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面对自然灾害,国家强调预防和应急体系建设,现在防震工作更到位,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李佳芹如今工作稳定,一家子过得和和美美。那照片还挂在墙上,当作纪念。地震虽痛,但也凝聚了人心。全国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国际社会也伸援手,但我们主要靠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回顾整个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规模大,损失重,但响应及时,救出很多人。李扬挖女儿的过程,体现了基层群众的自救互救。党和政府号召大家重建家园,政策倾斜灾区,经济恢复快。现在,四川发展好,灾区变样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