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苑举正:台湾的风向真的变了。参加九三阅兵后,我本来已经做好了被批判的准备,没想到

苑举正:台湾的风向真的变了。参加九三阅兵后,我本来已经做好了被批判的准备,没想到支持我的人更多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几年,台湾社会的气氛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很多过去不敢说的话,现在有人敢说了,甚至有人觉得如果公开讲自己支持民进党,会被人笑,觉得丢脸。这种转变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有现实的原因,也有社会人物推动的力量。   要说这股风向怎么冒出来的,不得不提一个人——馆长陈之汉。馆长是个直来直去的网红,他两次到大陆,把所见所闻通过直播展示出来。他不是带着任务来的,更没有预设剧本,只是把眼睛看到的、心里感受到的都说出来。   当他到深圳、横琴时,那些城市建设和高速发展的景象让他惊讶,他在镜头前感叹“这真是世界第一”。他随口说的几句话,却对台湾年轻人冲击很大。   因为这些画面和话语,跟他们从小接受到的“大陆落后”的说法完全对不上。馆长还在直播里说,大陆不是敌人,是家人,家人就该手牵手,这种简单直白的表达,反而最能打动人。   他的直播数据说明了一切,仅一次大陆行就有两千万次的浏览。要知道,台湾总人口才两千多万,这等于几乎全岛的人都看过相关片段。   更重要的是,岛内调查显示,有接近八成的网友认为,馆长的大陆行确实促进了两岸交流。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一场娱乐性的直播,而是真正触动了年轻人的心。   这股变化的苗头也被苑举正教授捕捉到了,他平常和学生、年轻人接触多,感觉特别明显。他说,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敢于说自己是中国人,特别是二十岁出头的那一批,亲近感很强,这跟以前的氛围完全不同。   苑举正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意外”,他曾参加九三阅兵,原本以为回来会被批评甚至孤立,没想到情况恰恰相反。   很多学生、同事见到他都主动打招呼,还说支持他。甚至有老师告诉他,这样的态度值得鼓励。这说明什么?说明台湾社会底层的氛围已经在变,人们开始敢于表达真实想法。   而这种氛围的转变,不只是个别现象。就连台湾的媒体也开始有所松动。过去几乎一边倒批评大陆的媒体,现在逐渐出现了一些相对中立甚至理性的声音。   《联合报》《中国时报》连续报道九三阅兵,还把相关内容放在头版位置。甚至连一向立场鲜明的《自由时报》,也不得不承认民意确实在转变。这种变化可能不是很大,但足够说明问题。   说到底,台湾社会的这种风向转变,跟岛内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密切相关。赖清德当局在很多事情上表现不佳,比如灾害应对迟钝、经济下滑、房价高涨,这些都让年轻人感受到沉重的压力。   加上他们频频打“抗中牌”,试图把一切问题推到大陆头上,但这种套路已经越来越难骗到人。反而让更多年轻人觉得,民进党除了喊口号,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加上国际环境的对比更让人心里有数,美国一边把台湾当筹码,不断用关税、军购、产业转移来榨取利益,台积电产能被迫迁到美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另一边,大陆却不断释放善意,为台湾青年到大陆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政策。   这样的差别摆在眼前,谁是真正的“自己人”,越来越清楚。   这种背景下,台湾年轻人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他们通过馆长的镜头,看到了真实的大陆;通过苑举正的观察,感受到岛内舆论的悄然变化。   于是,一句“我是中国人”,在他们心里不再是禁忌,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回避,而是可以坦然说出口。   当然,风向的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也不会立刻带来剧烈的政治变化。但它的意义很大。因为过去台湾社会里有太多沉默的人,他们不是不认同,而是不敢说。怕被贴标签,怕被孤立。现在,当越来越多人敢站出来说时,这种氛围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开去。   这对民进党来说是一个隐形的压力,因为沉默的大多数往往才是选票的关键。赖清德虽然赢下了2024年的选举,但赢得并不稳,支持率很快就掉到了四成以下。原因很简单,他们的两岸政策老旧,还是停留在对抗的思路上,而年轻一代的心思早已变化。   可以说,这种民意的转向,不是哪一个政党的胜利,而是一种集体意识的苏醒。台湾年轻人已经厌倦了被美国牵着鼻子走,也不再满足于只听一面之词。他们希望用亲身体验来判断对岸,不愿意再被吓大的恐惧绑架。   这就是苑举正所说的“台湾社会终于走出了恐惧”。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几十年心理压抑后的释放。就像有位教师说的:“我们以前不是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而是不敢说。现在我们敢说了。”这句话背后,是身份认同的回归,也是社会心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