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全景。抚顺市委网信办供图
曾经,高大灰黑的厂房是抚顺工业的底色;如今,这里矗立起百余平方米的智慧大屏,旧厂房蜕变为现代化集控大厅。
昔日,尘土飞扬的露天煤矿是“煤都”发展的负重;如今,绿意满覆这片土地,矿坑变身毗邻市中心的生态花园。
过去,老旧小区斑驳陈旧,市民的居住环境亟待提升;如今,外墙焕新、车位规整,城市更新让宜居暖意遍布社区院落。
如今的辽宁抚顺,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在老矿坑里栽满鲜花,给老房子穿上“新衣”,这座曾经的共和国“煤都”不再被“灰黑”定义,而是向新、向绿、向暖,蓬勃生长。
发展向新: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2025年上半年,抚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增速位居全省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增速位列全省第二。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抚顺市推动传统工业向绿色智造转型、激活发展新动能的生动注脚。
依托深厚的工业基础,抚顺以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为突破口,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2025年,全市谋划98个技改项目,总投资达172.6亿元,石化、钢铁、煤炭等“老牌产业”通过延链提质、绿色转型焕发新生。
抚顺新钢铁智造中心。抚顺市委网信办供图
走进抚顺新钢铁智造中心,百余平方米的智慧大屏格外醒目,3万余项关键数据在屏幕上实时跳动,彻底取代了过去千余张纸质报表。这座老牌钢企通过部署476个智能系统、设置1467个监控点位,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成为传统产业“数智焕新”的标杆企业。
抚顺的新兴产业布局也在同步加速。清原抽水蓄能电站、氢能装备制造等新能源项目陆续落地,新宾压缩空气+飞轮储能项目纳入省级示范工程,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呈现倍数增长。通过系统性、多层次的产业重构,抚顺不仅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双重提升,更逐步构建起多元集聚、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筑牢根基。
生态向绿:从煤海荒滩到“城市花园”
抚顺因煤而兴,亦因煤而困。规模宏大的西露天矿,开采历史逾百年,曾是为国家工业输送“黑金”的宝库,却也因长期开采,留下了土地荒芜、山体裸露、生态失衡的“伤疤”,成为城市难以愈合的生态痛点。
现在的抚顺西露天矿。抚顺市委网信办供图
近年来,抚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西露天矿综合治理,通过回填压脚、削坡减载、植被复绿等系统性治理措施,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2240亩。2024年,西露天矿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第二批典型案例,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抚顺方案”。
如今,站在建于这座城市绿色发展新地标上的抚顺煤矿博物馆观景台极目远眺,昔日的煤海荒滩已被成片苍松绿草覆盖,鸟儿在林间穿梭,花香在风中弥漫,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曾经那个灰头土脸、四处扬尘的“城市记忆”已变绿变美,成为毗邻市中心的生态大花园,抚顺人休闲的好去处。
民生向暖: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抚顺始终将转型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而老旧小区改造,正是贴近群众生活的“民心工程”,当地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把温暖“改”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以前下雨,路上全是坑,得踮着脚走;现在路面平整了,住着心里踏实多了!”家住雍萃家园的王女士,说起小区改造带来的变化,脸上满是欣喜。据了解,雍萃家园重修了2万余平方米的路面,方便居民出行,小区居住环境得到质的提升。
抚顺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抚顺市委网信办供图
在演武街道、塔峪镇、光明街道等地,这样的变化随处可见:曾经的垃圾堆积点,变成了整洁的小广场;坑洼不平的路口,铺设了平整的沥青;杂乱无章的院落,规划得井井有条。环境的改善,消除了安全隐患,让社区处处透着安宁与温馨。
抚顺市2025年新开工改造51个老旧小区,4月末起开工建设,涉及269栋住宅楼,建筑面积达98.53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15万户。
抚顺的民生改善,不止于老旧小区改造,更延伸到全域城市更新。东西四路步行街,承载着老抚顺人的记忆,是城市的“文化符号”。今年,抚顺将其列为城市更新重点,制定了3-5年分期改造规划,目前已推进住宅立面翻新、道路铺装升级、地下管线改造、店面形象提升等工程;未来还将通过夜景亮化、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本土文化元素植入等方式,将这里打造为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新地标”。
从城区角落到老旧小区,从传统街区到公共空间,抚顺以精准施策破解治理难题,用“微整治”撬动“大变化”。如今的抚顺,实现了城市旧貌换新颜,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从“中国煤都”到“生态宜居城”,从“工业锈带”到“发展新带”,抚顺以实际行动绘就了产业、生态、民生三幅生动的“新图景”。执产业之笔、落生态之墨、收民生之效,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全新姿态交出一份厚重而温暖的转型答卷。
(记者马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