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压缩文件怎么解压缩呀”“我的C盘怎么红了”“微信接收的文件在哪里找”……当00后相继步入大学校园、踏上工作岗位,许多人遇到的第一个坎,竟是不懂电脑的基本操作。社交媒体上,关于“00后不会电脑”的讨论越来越多。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咋就被一台电脑给难住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一项技能,免不了熟能生巧、用进废退,电脑操作也是如此。
不妨回想下,80后、90后的电脑技能是如何习得的。互联网快速普及之初,个人电脑几乎就是人们链入网络的唯一终端——想要时髦“冲浪”,就必须得把它弄明白。寻找资源下载影片、音乐,为一款游戏“折腾”驱动程序、排除兼容性故障、安装补丁包……不少人都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边接触边琢磨,磨炼出一番技巧。
而新一代年轻人成长在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网络终端不再被个人电脑所垄断。许多00后接触的前几个电子产品,大概率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前些年,还有厂商在推介平板电脑时喊出“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的口号。当大部分轻度需求被移动设备所替代,很多人家里的电脑已经“吃灰”许久。换句话说,电脑所扮演的角色,正从大众化的信息娱乐终端,逐渐回归到专业生产力工具。
移动设备与电脑之间的差异,或许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大。无论如何迭代,电脑始终保留着不少作为工具的“生涩”。比如,更完备也更复杂的文件管理,高度依赖浏览器与搜索引擎作为信息入口,等等。相比之下,移动设备依靠更偏向推送而非拉取的内容分发、更便捷直观的触控手势、更封闭独立的软件生态,把不那么“用户友好”的繁琐操作装入了“黑箱”。开惯了“自动挡”,猛然换回“手动挡”,难免要有个适应过程。
说到底,年轻人对电脑的陌生是一种另类的“数字鸿沟”。不过,尽管自嘲是“赛博文盲”,但对年轻人而言,这点磕绊并非什么大问题。身为“数字原住民”,他们身上最重要的数字素养,并不是某种具体的技能,而是信息整合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依托社交媒体时代的海量资源,“从入门到精通”的路,一定不会走太久。
此外,也要适当审视学校教育是否存在一定缺位。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时是否能得到保障?教材是否与时俱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教育资源是否足够均等?当今时代,电脑还远未到可以“退休”的时候,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不仅是年轻人未来发展的“刚需”,也可以帮助他们避免一些网络安全陷阱。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教育可以做得更多。
有人调侃,随着座机电话淡出人们生活,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知道“拨号”与“挂断”二词的由来。这和00后不会用电脑一样,都是科技发展速度之快的一个有趣注脚。
近段时间,能够“理解”人类需求并调用工具完成任务的AI智能体引起越来越多关注。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如臂使指的智能体将代替我们操作大多数工具,到那时,会不会使用电脑或其他工具这样的“初级”技能,已不构成一个问题。换个角度想,在一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带来的全新技能缺口,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伴随着每个人,而一个能快速接纳新事物的开放头脑,才是最可贵的东西。
这正是:
手机冲浪挺在行,面对电脑直发慌。
时代变了莫笑咱,心态开放不迷茫。
大家晚安!
(文丨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