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越南同时宣布! 9 月 16 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这可不是普通的合作协议,它意味着两国在碳市场这条路上,终于从纸面规划迈入了实质阶段! 很多人可能没搞懂,这俩东南亚国家凑一块搞碳信用,到底图啥? 其实掰开揉碎了看,就是典型的 “取长补短”—— 新加坡缺的是能产生减排量的实体项目,越南缺的是搞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俩人一搭伙,刚好把各自的短板补上了。 先说说新加坡的情况。它作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手里有钱、有成熟的交易体系,还有一堆等着减排的企业。 但问题是,新加坡国土面积就那么点,总共才 700 多平方公里,想在自己地盘上搞大规模减排项目,比如建风电、护林带,基本没空间。 再看越南,情况正好反过来。它是东南亚的 “减排潜力大户”。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越南目前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和农业,光每年因森林砍伐产生的碳排放就有 2 亿吨左右。 但反过来想,只要把这些森林保护好,或者多建点风电、光伏项目,就能产生大量的 “碳信用”—— 简单说就是 “减少的碳排放” 能变成可交易的 “凭证”。 可越南缺啥?缺钱,缺专业的核查技术,还缺把碳信用卖出去的渠道。之前越南也试过搞本地碳项目,结果因为没人买、没标准,好多项目都烂在手里了。 这次俩国签的协议,刚好把这俩问题都解决了。具体怎么玩?举个实实在在的例子你就懂了。 比如越南在中部建一个 100 兆瓦的风电项目,这个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减少大概 15 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按照协议,越南可以找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把这 15 万吨减排量核算成 “碳信用”,然后拿到新加坡的碳交易所(SGX)去卖。 新加坡的企业,比如新航,要是今年碳排放超了,就可以花钱买这些碳信用,用来抵消自己的超额排放,这样既不用交罚款,也完成了减排目标。 对新加坡企业来说,买越南的碳信用,比自己在本地搞减排项目成本低一半还多,也是稳赚不亏的买卖。 从整个东南亚的角度看,这个协议的意义远不止 “两国双赢”。 现在东南亚各国都在搞碳市场,但基本都是 “各自为战”—— 印尼有自己的碳交易所,泰国刚推出碳税政策,马来西亚还在制定标准,大家的核算规则、交易方式都不一样,碳信用没法跨国家流通。 新加坡和越南这次的合作,相当于搞了个 “试点”,要是能跑通,其他国家很可能跟着学。 比如接下来印尼可能会找新加坡合作,把自己的热带雨林保护项目做成碳信用;泰国也可能加入,形成东南亚的 “碳信用朋友圈”。 说到底,新加坡和越南这次的合作,给全球碳市场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 不是谁卡谁的脖子,也不是谁占谁的便宜,而是通过互补实现共赢。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碳信用能变成 “绿色钱袋子”,不用再靠发达国家的 “援助” 搞环保;对发达国家(或地区)来说,能低成本完成减排目标,不用硬逼企业 “停产减排”。 这种模式比单纯的 “碳壁垒”“碳关税” 要聪明得多,也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