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是京东的001号员工!1998,当刘强东还在中关村卖光碟时,他就是第一个被招进来的,虽然学历不高,但他一路跟随刘强东,从白手起家阶段干起,从最初的月薪600,如今也变成了千万! 1998年的北京中关村,还没有后来的繁华与喧嚣,在一个仅有4平米的小柜台前,26岁的刘强东正为自己刚起步的生意发愁。 这个从人大毕业不久的年轻人,靠着家里凑的1.2万元起家,开始了卖正版光盘和刻录机的小生意。 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但一个人忙不过来,他需要招个帮手,在那个没有招聘网站的年代,人才往往靠熟人介绍。 这天,经由一位老顾客,也就是张奇的叔叔推荐,一个16岁的少年怯生生地站在了刘强东面前。 刘强东上下打量着这个瘦瘦的男孩,心里有些犹豫,面试过程简单得不像面试,更像是两个人的闲聊。 刘强东没有刻意询问他的学历背景,也没有考核什么专业技能,而是通过交谈,感受这个年轻人的为人处世和价值观。 张奇说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真诚,那种朴实无华的态度,那股子做事认真的劲头,让刘强东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就这样,张奇成了京东的第一个员工,对于一个16岁的少年来说,月入600元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但更让他珍视的,是刘强东给予的耐心指导。 刘强东没有把他当作廉价劳动力,而是像带徒弟一样,手把手教他如何辨别产品真伪、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记账、如何维护老客户关系。 每天晚上收摊后,刘强东还会花时间给他讲解生意经,分享自己的创业心得。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3年,这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席卷全国,中关村的人流骤减,实体店生意惨淡,京东的销售额直线下降,几乎到了要关门的地步。 公司上下人心惶惶,很多同事都在暗中找后路,准备跳槽,一天的例会上,气氛格外沉闷,大家都在等刘强东宣布裁员或者关店的消息。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张奇突然开口,建议在网上进行买卖,那时的电商还是个新鲜事物,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但刘强东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刻,张奇不仅选择留下,还主动承担起了网站运营的重任,他白天继续在实体店卖货,晚上就自学网站知识,研究如何做线上推广,经常加班到凌晨。 随着非典结束,京东的电商业务开始飞速发展,销售额节节攀升,而张奇,也从一个小店员,逐渐成长为公司的核心骨干,负责电商运营的重要工作。 刘强东也没有忘记张奇在危难时刻的这份忠诚,2005年,张奇姐姐结婚,刘强东不顾身份差距,亲自到场祝贺,还送上了一个大红包,这在当时的张奇看来,简直不敢相信。 更让张奇感动的是,2007年,他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需要一大笔医疗费,张奇工作分心,效率下降,但刘强东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主动关心起他的家庭情况,了解情况后,刘强东二话不说,从抽屉里掏出五万块现金塞给他。 时光荏苒,京东从一个小柜台,发展成为中国电商巨头,2014年5月22日,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市值超过250亿美元,作为元老员工,张奇被特别邀请到纽约现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但刘强东给予张奇的信任和回报,远不止于此,2019年,在京东业务多元化的关键时期,他任命张奇为京东旅游的执行董事,将一个全新的业务板块交到他手中。 随后,京东云计算、尚佑传媒等多家子公司的负责人名单上,也都出现了张奇的名字。 如今,张奇管理的业务版图,注册资本总额超过5000万元,他的个人财富,也从最初的月薪600元,增长到了年薪七位数,身价千万。 张奇的故事告诉众人,在商业世界里,真正牢固的关系,是建立在双向奔赴基础上的。 刘强东最初看中的是张奇的人品和态度,而不是他的学历和技能,而张奇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提出创新方案,并付诸实践。 职场的成功,不只是靠学历、靠技能,更是靠那些看不见的品质:忠诚、担当、创新和坚持。 从月薪600到身家千万,张奇用21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平凡人的非凡跨越,这不是运气,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长期主义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