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我广东的闺蜜:白切鸡真的要用180天的鸡去做的吗? 我闺蜜把手里的虾饺往蒸笼里一放,眼睛瞪得像荔枝核:“怎么可能?是最少180天!” 她说这事两广人从学说话就懂——白切鸡的命是“鸡味”,没有180天的走地鸡,煮出来的肉跟嚼棉花似的,连姜葱汁都救不了。走地鸡不是超市里的“速生鸡”,是在山脚下的果园里跑的,每天啄虫子、扒稻谷,腿上的肌肉比我健身卡还管用,肉质纤维拧成小麻绳,煮的时候脂肪化在肉里,咬一口能爆鲜汁。180天是道线,刚过育成期,鸡的骨架长硬实,肉里的谷氨酸攒够了,再久就老得塞牙,再短就“没魂”。 我想起全红婵哥哥今年参加的一档厨艺大赛,他拿家里养的走地鸡做白切鸡,岳云鹏皱着眉摇头:“肉太老,咬不动。”我凑过去问:“是不是岳云鹏喜欢嫩点的?”闺蜜拍着桌子喊:“那岳云鹏肯定没在两广吃过饭!在广州巷口卖30天的白切鸡,阿婆会举着菜篮子骂‘衰仔浪费鸡’!我们春节买走地鸡要提前一个月找熟人定,老板说‘鸡要跑够日子’,晚了连鸡毛都抢不到。” 为什么两广人对白切鸡的鸡龄这么执着? 肉质要“弹”:180天的鸡,肉不是软趴趴的,咬下去有阻力,像嚼刚蒸好的腐竹,越嚼越香; 鲜味要“浓”:速生鸡30天就出栏,肉里全是水,煮出来的汤像白开水,180天的鸡,清水煮都能飘出甜香,不用蘸姜葱汁都能吃半只; 传统要“守”:我奶奶说,她小时候跟着太奶奶做白切鸡,要等鸡“跑够一百八十个太阳”,煮的时候要“三浸三泡”——先放90度的水里泡3分钟,拿出来凉1分钟,反复三次,最后焖在汤里10分钟,这样鸡皮脆得能弹起虾饺,肉嫩得能吸着吃。 我查过广州老字号“广州酒家”的白切鸡秘方,他们用的是清远麻鸡,必须养足180天,每只鸡的体重刚好1.5公斤——轻了没肉,重了太肥。师傅说:“白切鸡是检验食材的试金石,没有好鸡,再厉害的厨艺都没用。” 有个北方网友留言:“我以前讨厌鸡肉,觉得腥得慌,去广东吃了次白切鸡,居然连鸡皮都啃了——没有腥味,甜得像喝了鲜鸡汤。”我把这条给闺蜜看,她骄傲得像自己做了那只鸡:“那是!我们的鸡是‘运动健将’,腥味早跑没了,剩下的全是甜。” 我觉得这事不是评委错,是标准不一样。两广的白切鸡讲“本味”,其他地方可能讲“嫩”,就像北方人爱吃炖小鸡,两广人爱吃白切鸡,各有各的好,但要吃正宗的,还得按两广的规矩来——180天的走地鸡,清水煮,姜葱汁蘸着吃,才是白切鸡的“灵魂”。 闺蜜又夹了块烧卖,嘟囔着:“全红婵哥哥好好的练跳水多好,凑什么厨艺赛的热闹?浪费一只好鸡!” 你吃过最正宗的白切鸡是在哪?是180天的走地鸡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