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掉下巴! 老罗和西贝的预制菜大战, 居然扯出上海最大学生餐供应商绿捷餐饮。瞅瞅那学生AB套餐, 孩子回家直喊难吃,不少都拿方便面当午餐,家长们也炸锅了, 纷纷请愿让西贝参与校园餐供应。 这事儿一发酵,绿捷餐饮的老底很快被网友扒了个底朝天。作为拿下上海近百所中小学餐食供应权的“巨头”,它当年中标时拍着胸脯承诺“当日现制、营养均衡”,可家长群里流传的照片狠狠打了脸——有孩子带回来的红烧肉炖土豆,肉皮发黏、土豆软烂成泥;标注“清蒸鱼”的菜品,鱼块边缘泛着黑,凑近能闻到淡淡的腥味。更让人气愤的是,有家长偷偷去学校后厨附近查看,发现绿捷的配送车凌晨4点就到了,保温箱里的餐食连包装都没拆,显然是前一天预制好的冷餐,加热时连温度都没控好,汤品经常是“外热内凉”。 孩子们的吐槽更扎心。读三年级的小宇说,每周三的“香菇滑鸡套餐”他从来不动,“鸡块咬不动,香菇有怪味”,同桌女生总把妈妈准备的泡面藏在书包里,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泡着吃。有班主任私下透露,班里近半学生午餐只吃几口,下午第一节课总有人走神犯困,“长期营养跟不上,哪有精力听课?”家长们的请愿不是一时冲动,去年就有不少人向教育局反映绿捷餐品问题,可得到的回复始终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直到这次被老罗和西贝的争论带出来,才真正引起关注。 有人疑惑,绿捷凭啥能稳坐“最大供应商”的位置?业内人士暗戳戳透露,校园餐招标常陷入“低价内卷”,绿捷的报价比同行低近两成,“一斤鸡腿采购价比市场价便宜三块,你敢信?”可低价的代价,是食材缩水、工艺简化——本该新鲜采购的蔬菜换成冻品,现炒的菜品改成工厂预制,甚至连油盐用量都靠机器统一调配,完全没考虑孩子的口味和消化能力。反观家长盼着的西贝,虽然之前因“预制菜是否新鲜”被老罗质疑,但它在儿童餐领域早有布局,线下门店的“小份菜”主打低盐低脂,还曾参与过公益性质的校园餐试点,至少在品控和口碑上比绿捷靠谱得多。 但这事的核心,从来不是“西贝该不该进校园”,而是校园餐的监管到底卡在哪一环。按《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学校得建立餐食评价制度,可很多学校只是让老师简单签字,根本没征求学生和家长意见;供应商的食材溯源记录,也常是“纸上谈兵”,真要查具体采购渠道,要么含糊其辞,要么拿不出完整凭证。家长们的愤怒,本质是对“孩子吃的饭没人真操心”的失望——我们能接受餐食简单,但不能接受敷衍;能理解成本限制,但不能容忍以次充好。 老罗和西贝的争论或许会慢慢平息,但绿捷暴露的校园餐痛点不能被遗忘。毕竟,孩子们扒拉着饭盒皱眉的样子,比任何商业论战都更该刺痛人心。希望这次的风波能倒逼监管补位,让校园餐的招标多些“品质权重”,少些“低价套路”,别再让方便面成了孩子午餐的无奈选择。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