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破解张居正变法失去货币发行权的坏影响? 张居正出生在1525年的湖北江陵,家庭出身军户,父亲是当地小吏,家境一般。他从小接受教育,十六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入仕后先在翰林院做庶吉士,后来升编修,参与修史。嘉靖朝后期,他逐步升迁,到隆庆帝时进入内阁。万历帝继位时年仅十岁,张居正成为首辅,实际掌控朝政十年。 在首辅位置上,他推动多项改革,包括清丈土地和考成法。这些措施旨在整顿财政和吏治,提高行政效率。他严格要求官员上报工作,定期考核绩效。改革期间,他主导一条鞭法,将各种赋税统一用银两计算。这项政策简化了征收过程,但也暴露了问题。他在位时,明朝边防得到加强,对蒙古和倭寇的防御有所改善。 张居正的权力很大,他压制反对声音,罢免不合作官员,导致朝中怨言增多。他的生活方式也招致批评,有人指责他奢侈。他于1582年去世,死后两年,万历帝开始清算他,抄家并流放家属。这反映出他在位时积累的矛盾。他的改革虽有成效,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成一项,用银两结算。这项改革让税收更统一,官府容易管理,但带来一个大麻烦:明朝不是银产国,白银却成了主要货币,导致需要从国外换银子进来。这实际上让明朝失去了货币发行控制,因为银子供应靠外部贸易,受国际银价波动影响大。历史资料显示,这加重了财政负担,银子短缺时经济就乱套。 要破解这个坏影响,一个办法是明朝自己发行银币和金币。币面标一两,但实际含银量少,比如半两或更低,只在币上刻面值。过去铜钱就是这样,面值高于实际价值。明朝可以推广这种币,规定缴税必须用它,用实物或银子换币。由于含银少,朝廷就能从换币中赚差价,尤其是从商人那里。这比直接收商税有效,因为隐蔽性强,能增加收入。 实施上,朝廷可设铸币厂,熔银铸币,分发各地。纳税时强制用新币,贸易点设兑换所。历史上有类似例子,如宋元时期的纸币和铜钱体系。如果张居正推行,或许能缓解问题。但他没做,可能因为去世早,或其他原因。资料指出,明朝后期银子流通已成事实,纸币信誉差,所以银币更合适。 这个方法不复杂,中国古来用过类似货币政策。假如推行,能让朝廷重获发行权,稳定财政。实际中,明朝没采纳,导致问题持续。 张居正死后,万历帝亲政,起初维持改革,但很快松懈,不上朝处理政务。1584年清算张居正,抄家财产,家属流放。这导致改革部分倒退,官员间矛盾加深。明朝财政一度好转,用在军事上,如万历三大征,包括援朝抗日,那场战争耗费大量银两,明军与日军交战,消耗国力。 后期,党争激烈,东林党与阉党对立,影响决策。税赋增加,百姓负担重,起义频发。李自成领导农民军逐步壮大,攻占多地。1644年,明军败北,北京陷落,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从历史看,这些发展与货币问题相关,银子短缺加剧财政危机,影响军费和民生。万历怠政和党争进一步恶化局面。张居正的结局是身后遭清算,反映权力斗争的残酷。他的改革遗留问题,没能彻底解决,导致王朝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