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了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我军大量生产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生产过多,这种导弹一直沿用至今,红箭73反坦克导弹经过多次改进,弹头、火箭发动机和观瞄设备性能大幅提升,虽然无法穿透主战坦克的前装甲,但对于轻装甲目标和掩体来说,它仍然具备不错的效果。 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故事,得从当年苏军钢铁洪流的威胁说起,60年代末珍宝岛冲突,我军单兵武器打不透苏军T-62坦克,反坦克成了急难问题。 正好苏制AT-3萨格尔导弹在中东战场表现亮眼,我国从朝鲜和罗马尼亚弄到样弹,1973年启动仿制,代号“823”大会战,五年后定型投产,定名红箭73。 当时苏军百万装甲部队压境,这种能打3000米的导弹成了抗衡关键,生产规模一路扩大。 没想到后来国际局势变化,威胁缓解,导弹库存一下多了起来。 但这东西没被闲置,反而一路改进用到现在,改进重点抓得准,先改战斗部,炸药从1.2公斤加到1.5公斤,破甲威力提了两成。 后来的B型加了红外测角仪,不用再手动操控,命中率从70%冲到90%;D型更厉害,串联战斗部能穿反应装甲,静破甲厚度超800毫米。 观瞄系统也从目视升级到电视CCD制导,红外干扰都不怕,弹体拆成两舱,翼面能折叠,8人班组就能携带,还能装在WZ-550装甲车上机动发射。 虽说现在打不穿主战坦克前装甲,但用处照样大。 80年代两山轮战,它两次“定点斩首”,炸掉越军前沿指挥所,一次就炸死17名官兵。 2022年塞北训练场,第81集团军还用它考核,1000米外精准命中目标。南苏丹也买过100套D型,配1200枚弹,实战口碑不错。 说白了这导弹能留到现在,核心是性价比,成本和155毫米炮弹接近,工艺简单到小作坊都能生产,库存消化同时还能发挥作用。 它不算先进武器,但从对抗坦克到打击工事,硬是靠改进找准新定位,这种把老装备用出价值的思路,比单纯列装新武器更见智慧。 当然,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红箭-73反坦克导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