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又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

中国又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这个比稀土还要命。说白了,中国这是把稀土那套玩法,用到了更关键的小金属上,你卡我芯片脖子,我就攥紧你高科技产业链的命门。 2023年7月,中国首次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国际现货价当月暴涨一倍。彼时外界多将其解读为对美方芯片封锁的“对等反击”,但鲜有人注意到,这场博弈的底层逻辑正在悄然变化。 镓是砷化镓半导体的核心原料,全球90%的提炼产能集中在中国;锗则广泛用于光纤通信和红外探测,中国储量占全球四成以上。当美国试图通过“芯片联盟”围堵中国时,却突然发现自家高端制造业的“米缸”里,最关键的“米”竟掌握在对手手中。 这种资源卡位的威力在2025年全面显现,以锑为例,美国每年进口1.2万吨,其中60%来自中国。这种金属既能稳定手机电池电压,又是高铁刹车片抗高温摩擦的关键材料,甚至核反应堆防护壳也离不开它。 更致命的是,美国本土最后一座锑矿已于2020年停产,爱达荷州的新矿项目最快也要2028年才能投产。当中国收紧出口配额时,美国军工复合体首先感受到寒意——F-35战斗机的雷达系统、导弹制导装置的耐热部件,均因锑供应紧张面临生产延迟。 中国在关键金属领域的统治力,不仅源于储量优势,更在于提炼技术的“断层式领先”。以镓为例,这种金属通常以副产品形式存在于铝土矿中,但分离提纯需要复杂的电解工艺。 全球仅中国具备大规模工业化提炼能力,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虽有矿藏,却因环保成本和技术门槛望而却步。2024年,马来西亚曾试图建设镓提炼厂,但单吨处理成本比中国高出40%,最终因缺乏竞争力搁浅。 这种技术壁垒在钨产业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钨储量占全球47%,但真正让对手绝望的是“全产业链控制”。从矿山开采到硬质合金加工,中国企业掌握着从粗加工到高精度制造的所有环节。 2024年,厦门钨业将钨丝应用于光伏硅片切割,不仅推动全球钨需求增长8%,更让日本三菱材料等企业发现:即便能买到钨矿石,没有中国的深加工技术,依然造不出符合标准的钨丝。 中国的资源牌正在引发连锁反应。2025年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紧急召开会议,评估钼供应中断风险——这种用于特种钢材的金属,日本60%依赖中国进口。 德国光伏企业则面临更棘手的困境:碲化镉薄膜电池的核心原料碲,中国供应占比达75%。当中国将仲钨酸铵等中间产品纳入管制清单后,欧洲汽车制造商突然发现,连制造涡轮增压器的耐高温部件都成了问题。 这种震荡背后,是资源博弈与科技竞争的深度捆绑。美国在芯片领域每推进一轮封锁,中国就在关键金属领域加码一层管控。2025年9月,欧盟官员私下承认:“我们花了十年时间建立‘芯片联盟’,却忽视了中国在原材料领域的绝对话语权。” 这种认知颠覆,迫使西方企业重新计算供应链成本——在印度建厂需要多花30%的物流费,在东南亚设厂要承担20%的良品率损失,而这些代价,最终都会转嫁到产品价格上。 中国的资源管控并非无懈可击。2024年下半年,部分国内企业为规避管制,加速在越南、马来西亚建设提炼厂,试图通过“曲线出口”继续供应国际市场。 这种“地下供应链”虽能短期获利,却可能削弱中国的战略优势。对此,中国采取“许可证分级管理”策略:对高纯度金属实施严格审批,对低纯度产品适当放宽,既保留技术壁垒,又防止产业链外迁。 这种精细操作背后,是对资源博弈本质的深刻理解。与稀土不同,小金属的不可替代性更强,但全球储量分布相对分散。中国选择此时出手,既是回应美方科技围堵,也是为自身产业升级争取时间。 当全球新能源、人工智能产业进入爆发期,对铟、锗等金属的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而中国的资源储备与技术优势,恰能成为重塑全球产业链规则的筹码。 这场资源卡位战远未结束,随着中国将更多金属纳入管制清单,全球科技企业正面临艰难选择:是继续依赖中国供应链,还是投入巨资重建“去中国化”体系?而对中国而言,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与保持市场开放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战略课题。 大家是如何看待这场资源博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8
用户10xxx48 3
2025-09-15 17:12
关于这类战略资源的出口钱,不挣也罢!别等到出口光了,自己被别人制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