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方浩明是伊拉克人,伊拉克战乱时,他们跑到叙利亚,他的姐姐嫁给了中国人,叙利亚战争时,姐夫把他接来中国上学,学习了汉语,当了记者,全家在中国团聚。 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8万羽鸽子振翅升空,8万只气球飘向天际。 人群里,一个25岁的年轻人望着这一幕,眼泪突然涌了出来。 他是中阿卫视的记者方浩明,那天的阳光很暖,可他眼里的湿意,像藏着20多年来没干过的雨水。 15年前,伊拉克的炮火撕开了他的童年。 2000年出生的方浩明,打记事起就没听过几天安静的日子。 炮弹呼啸着掠过屋顶时,父母会把他和兄弟姐妹塞进冰箱——那是家里唯一能勉强挡住碎片的地方。 黑暗里,除了压缩机的嗡鸣,就是外面不断炸响的巨响。 那时他以为,全世界的童年都该有这样的“冰箱时光”。 11岁那年,家里实在撑不下去了。 父母带着他逃到叙利亚,原以为换个国家就能喘口气,可安稳日子没过多久,叙利亚的街头也响起了枪声。 有天他出门买饼,一颗流弹毫无征兆地穿透了他的腹部。 倒下的时候,他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递出去的钱。 后来他总说,那天能活下来,是命运在给他留条路。 姐姐在叙利亚认识了一个中国小伙子,家在宁夏固原。 战火越烧越近时,这个中国姐夫拍了拍胸脯:“把孩子送过来,我养。” 2011年,方浩明跟着姐夫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落脚点是兰州。 刚到兰州时,他像个被按了暂停键的影子。 听不懂方言,认不得汉字,连过马路都要紧紧跟着姐夫。 那时他是游客身份,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去香港或东南亚转一圈,再重新入境,才能继续待在中国。 可就算这样,他也觉得踏实——至少不用再往冰箱里钻了。 姐夫催他学汉语,他起初犯怵,直到有次去市场买东西,因为说不明白要啥,被摊主笑着摆手打发。 那天晚上,他对着字典熬到后半夜。 三个月后,他能写出108个汉字;一年后,跟邻居大爷唠嗑能接上茬。 在中国待久了,他渐渐明白“安全感”三个字到底有多沉。 父母和妹妹后来也被接过来,父亲在小区里找了个修东西的活,妹妹在附近中学上学,一家人总算凑齐了。 他看着妹妹放学回家路上吃着冰棍笑,突然想把这些都记下来。 于是毕业后,他成了一名记者。 跑新闻的日子里,他去过大山深处的学校,也见过城市里凌晨的菜市场。 他用汉语写稿子,写中国的烟火气,也写伊拉克的旧事。 闲下来时,会跟中国妻子视频,看她在兰州的家里包饺子。 他弟弟也娶了中国姑娘,一家人聚在兰州过年时,桌子上一半是手抓羊肉,一半是饺子。 姐姐去年拿到了绿卡,他和弟弟还在等,可这已经不重要了。 有人问他,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是什么。 他总会想起第一次在兰州看到夜市,灯光一串一串亮起来,小贩的吆喝声混着烤串的香味。 他说,那是他第一次觉得,日子可以不用过得提心吊胆。 方浩明的人生里,有两次重生。 一次是流弹穿过腹部后活了下来,另一次是踏上中国的土地,重新学会怎么安心过日子。 从伊拉克的冰箱到兰州的夜市,从叙利亚的流弹到中国的新闻现场,他走的路,藏着一个普通人在时代里挣扎、落脚、最终扎根的模样。 这世上的幸运,有时是躲过了炮弹,有时是遇到了愿意拉你一把的人,有时,只是能在一个地方,安安稳稳地长大、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极目新闻2025年09月03日关于《幼年在战争中长大,这一刻他很感触!九三阅兵式报道现场 伊拉克籍记者热泪盈眶》的报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