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要素市场化改革探路:北京城市副中心等10地试点,支撑经济大省挑大梁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北京报道

9月11日下午4时,国新办发布厅久违地热闹起来,因为这一场政策吹风会的发布人有7位之多。会上,来自发改委、国家数据局、工信部、人社部、自然资源部、央行等多个国务院下属部门和北京市的相关负责人汇聚一堂,为了同一个目标——探索要素市场化改革。

当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下称《方案》)的批复,明确未来2年内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试点方案自批复起实施2年时间,预计2027年完成试点任务。

根据《方案》,苏南重点城市包括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镇江市,合肥都市圈包括安徽省合肥市全域,芜湖市无为市,淮南市寿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安庆市桐城市,滁州市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因此,此次试点涉及到的地级市至少有34个。

“本次部署的10个试点地区发展基础较好,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基础好、牵引性强。在这些地区开展要素综合改革试点,有助于探索各类要素资源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高效配置的路径,也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重要改革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

当天上午,作为北京市落实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战略的关键举措,北京数据集团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举行了揭牌仪式。未来将在技术标准和模式上先行先试,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优化配置,积极参与国际数据领域规则和标准制订,探索建立跨境数据开发利用和流通合作机制。

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此前,8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工作。会议指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持续用力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试点,引导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李春临介绍,本次试点聚焦要素市场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结合试点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特色和发展需要,部署具体改革任务,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解决一批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

比如,在技术要素方面,着力推进技术协同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创新等问题;在土地要素方面,持续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解决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等问题;在人力资源要素方面,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提高人才集聚能力,重点解决人才畅通流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问题;在数据要素方面,加快拓展数据开发应用场景,重点解决数据价值实现与高效应用等问题;在资本要素方面,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重点解决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问题;在资源环境要素方面,完善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重点解决市场机制建设等问题。此外,试点围绕支持新业态新领域发展等提出具体工作安排,解决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

因地制宜推动试点任务

从《方案》来看,各个地区的试点方案总体结构基本一致,都围绕着激发技术要素创新活力,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等七个方面。

不过在具体改革措施上,各个试点方案呈现出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特点。

例如在数据要素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杭甬温、郑州等地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作为重要任务,加强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授权运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合肥都市圈、长株潭、成都的重点任务是创新培育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合肥有“中国声谷”,长株潭布局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都是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未来将因地制宜加大数据供给,释放数据需求,挖掘一批可感可及的数据应用成果;福厦泉、重庆、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以及苏南重点城市等将完善数据流通交易规则、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等作为重点任务,探索数据流通交易新模式,建立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在会上向《华夏时报》记者等媒体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雄安新区一起是首都发展的“新两翼”,副中心是其中的重要一翼。在落实工作过程将针对各类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对症施策,破除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降低要素交易制度性成本,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更加突出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注重和周边区域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放大试点探索效应,以副中心试点的新成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推动新型要素转化为生产力

此外,试点探索各类新型要素配置方式也是此次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李春临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很多新兴领域涌现出新的生产要素。因此,要探索形成新的市场和配置规则,增强新业态新领域要素保障,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通过试点,希望能够进一步打破新型要素进入行业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准入壁垒,推动更多新型要素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比如,试点在合肥都市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等地区试点方案部署开展了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等任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空域、频率等方面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等地区部署深化养老领域改革,支持加快完善养老领域等要素供给体系,从土地规划、适老化改造、服务标准、护理人员培养等方面做好要素保障,打破要素供给堵点和卡点;支持试点地区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方式利用各类创新资源,提出加快推进国际先进技术应用、允许具有境外国际通行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按相关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后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深化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应用等任务,实现技术、人才、数据等关键战略要素高效配置。

“当前,要素的简单叠加已难以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试点注重进一步深化各类要素综合配置、协同配置,结合重点产业发展、地方实际需求等,提出围绕重点项目和重点发展领域协同配置要素的具体举措和任务安排,着力提升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实现更有针对性的要素配置。通过要素的有效高效配置,发挥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效能和效力。”李春临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