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大阅兵之后,最先找中方合作的西方大国来了。 一句表态让白宫目瞪口呆没错,就是西

大阅兵之后,最先找中方合作的西方大国来了。 一句表态让白宫目瞪口呆没错,就是西方七国(G7)之一、美国“最紧密的盟友”--英国。据卫报、天空新闻台等英媒报道,在九三大阅兵之后第4天,斯塔默政府决定派出新任商业和贸易大臣彼得·凯尔前往北京寻求“振兴双边关系”。 英方代表团将于9月10日飞往北京,主持停滞七年的中英经贸联委会(JETCO)会议。这一举动来得如此突然,仿佛阅兵的硝烟刚散,英国就迫不及待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寻求“振兴双边关系”的契机。 凯尔此行并非偶然,而是斯塔默政府精心布局的一步棋,意在重振英中贸易纽带,而时间点选在特朗普即将访英之前,更让国际政坛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彼得·凯尔作为英国商业和贸易大臣,肩负着重启这一高级别对话的重任。中英经贸联委会自2018年以来首次召开,其象征意义远超会议本身。凯尔在结束与美国白宫官员的会谈后,便马不停蹄地转战北京,这种无缝衔接的行程安排,透露出英国对华合作的迫切性。 他将在北京与中方官员深入磋商,议题涵盖贸易壁垒、投资机会和绿色经济合作,旨在为两国企业搭建更畅通的桥梁。英国媒体如《卫报》和天空新闻台纷纷报道,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举措,更是斯塔默政府在外交上的一次大胆转向,试图在美中博弈的夹缝中寻找新空间。 凯尔本人低调务实,他的表态简洁却有力——“振兴双边关系”,这句话虽未直接点名美国,却足以让白宫方面感到意外,毕竟英国作为G7核心成员和美国“最紧密的盟友”,此举无疑打破了传统的外交惯性。 中英经贸对话的停滞七年,背后藏着复杂的国际变局。自2018年以来,全球贸易格局风云变幻,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接踵而至,导致这一机制陷入沉寂。 如今重启,标志着英国试图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据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丁冬汉分析,凯尔此行是斯塔默政府持续努力的一部分,旨在修复英中关系,尤其在英国经济面临通胀压力和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愈发凸显。 英国民众对美国的信任度已降至历史最低点,最新民调显示仅30%的受访者认为美英关系可靠,这种民意转向为政府的外交调整提供了土壤。 英美特殊关系虽根植于二战后的共同价值观,但现实利益驱动下,英国不得不寻求更多元的合作伙伴,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自然成为首选目标。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凯尔的访问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英国对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深思熟虑。 九三阅兵的盛大场面,为英国的行动提供了微妙背景。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核导弹方队和尖端武器装备首次亮相,规模和含金量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这场阅兵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更传递出国家自信和开放合作的信号。 阅兵期间,西欧国家高层鲜有到场,但结束后却迎来一波访华潮——葡萄牙总理和英国大臣相继宣布行程,这种反差耐人寻味。北京环卫集团为确保环境整洁投入的“净卫阅兵”攻坚战,彰显了中国对国际形象的重视,而阅兵后的外交动作,则像是精心编排的后续篇章。 英国选择此时出手,或许正是看中了中国在阅兵中释放的稳定信号,以及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凯尔的访问,表面上是经贸议题,实则暗含地缘政治的考量,英国试图在多极化世界中抢占先机。 这一系列事件交织,预示着国际舞台的微妙变化。英国作为西方大国,率先在阅兵后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其表态虽简短,却足以引发连锁反应。白宫方面虽未公开评论,但凯尔行程卡在特朗普访英前,无疑为英美关系埋下伏笔。 未来,中英经贸联委会能否真正重启合作,还需看双方能否在具体领域达成共识,而英国民众对美信任度的持续下滑,可能加速这种外交转向。阅兵的余温未散,北京的街道已迎来新的访客,世界正屏息以待,看这场跨越七年的对话能否开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