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共和党籍参议员林德赛·格雷厄姆9月10日跳出来发文,说他"完全同意特朗普总统对俄罗斯连续数小时疯狂侵犯波兰领空的回应"。他还急着表决心,说国会随时准备通过新的制裁和关税法案,让总统自己决定怎么用,目标是"赋能总统应对威胁"。 这话听着挺唬人,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位参议员是借着这起还没定性的事件,给自己推动的制裁法案造势呢。 格雷厄姆手里攥着的《2025俄罗斯制裁法案》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法案今年4月就由他牵头提出来了,核心就是要对俄罗斯的所有进口产品加征不低于500%的关税,这可比特朗普之前说的100%狠多了。 更要命的是,法案里还有个"次级制裁"的狠招,就是说哪个国家敢买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他们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也要被加征500%的关税。这招说白了就是逼着其他国家选边站,要么跟美国一起制裁俄罗斯,要么就别想跟美国做生意了。 别看这法案够狠,在国会里支持的人还真不少。到8月份的时候,已经有85个参议员签字支持了,要知道参议院总共才100个人。按照美国法律,只要有三分之二的参议员同意,就算总统否决了法案也能生效,现在这85票远远超过了需要的67票。 难怪格雷厄姆这么有底气,在声明里还特意喊话说"国会两党都在跟总统合作",意思就是这事儿板上钉钉了。 格雷厄姆一方面借着波兰无人机事件渲染俄罗斯的威胁,给自己的法案找理由;另一方面把矛头对准中国和印度,说要对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税,这不明摆着是想一石二鸟吗?可他不想想,这种强行逼别人选边站的做法,根本行不通。 就说印度吧,已经被美国的关税搞得焦头烂额了。可即便这样,印度也没完全服软。 欧洲的情况复杂。嘴上喊着要跟俄罗斯能源脱钩,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现在,欧盟从俄罗斯的进口量确实降了86%,石油进口占比从28.74%跌到只有2.01%。可冯德莱恩自己也说,欧盟还在推进第19轮对俄制裁,要加快淘汰俄罗斯的化石燃料。 但数据不说谎,2025年第一季度,欧盟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度还有17%,根本没法一下子断掉。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一边制裁一边还在偷偷买俄罗斯石油。 有报道说,他们通过土耳其、印度这些第三方国家转了个圈,照样能买到俄罗斯的油。2025年9月的时候,俄罗斯海运原油出口量里还有7.4%是卖到欧盟黑海地区的。 这种"嘴上喊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做法,让格雷厄姆的关税提议显得格外尴尬。 中国更不必多说,要是美国真的敢这么做,我国也敢果断反制,而中美要是真的关税加到这个程度,更痛的毫无疑问是美国。 说到底,格雷厄姆这套制裁方案看起来狠,实际上漏洞百出。他以为500%的关税就能逼俄罗斯低头,却忘了俄罗斯可以找其他买家; 他想逼着印度、中国放弃买俄罗斯石油,却没想到这反而让他们的合作更紧密;他喊着让欧洲跟进制裁,却没看到欧洲自己还在偷偷买俄罗斯能源。 更讽刺的是,这法案要是真通过了,美国自己也得倒霉。且不说美国企业会失去俄罗斯这个市场,光是那些依赖俄罗斯铀资源的核电站,还有需要俄罗斯原材料的制造业,都会受到冲击。 就像有专家说的,这种500%的关税实际上等于彻底切断贸易往来,最后只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格雷厄姆这么上蹿下跳地推动制裁,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在对俄强硬这个问题上,国会两党难得地意见一致,之前就有个对俄制裁法案以98:2的票数通过,逼着特朗普不得不签字。 现在他借着波兰无人机事件再次炒作,既能讨好特朗普,又能给自己贴上"强硬"的标签,为明年的选举攒人气。 可政治算计终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靠制裁从来没能让任何一方屈服。 俄罗斯早就说了,任何制裁都不会让他们改变路线。反倒是这些层层加码的制裁,让全球能源市场更混乱,让本就紧张的国际关系更复杂。 现在格雷厄姆把狠话放出去了,法案看起来也快要通过了,但真要实施起来,麻烦才刚刚开始。 印度已经在找其他市场,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也在加深,欧洲更是阳奉阴违。最后可能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拱火容易灭火难,等到制裁的反噬效果显现,不知道这位一心想当"硬汉"的参议员该怎么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