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庆功酒,其实是他的断头酒。 台湾打下来了,满朝文武都在笑,只有姚启圣一个人,心

庆功酒,其实是他的断头酒。 台湾打下来了,满朝文武都在笑,只有姚启圣一个人,心里比冰窖还冷。   姚启圣是浙江会稽人,年轻时就不是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他“少任侠自喜”,有点侠客气质,甚至干过路见不平,夺刀杀卒救女子的事情。   这种性格也贯穿了他的仕途,让他几起几落。他最早在顺治初年就当过通州知州,但杖杀侮辱他的土豪后便弃官而去。   后来在康熙二年考中八旗乡试第一名,授广东香山知县,又因“擅开海禁”被劾罢官,甚至被康熙批示“永不叙用”。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尤其是乱世。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爆发,耿精忠的叛军打入浙江。年已五十的姚启圣看准时机,变卖家产,募兵数百,投入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麾下。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在平定耿精忠叛乱的过程中,姚启圣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招抚才能,不仅立下战功,还成功劝降了耿精忠本人以及吴三桂麾下骁将韩大任。   他的官位也因此一路飙升,从福建布政使迅速升至福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太子太保,短短数年间仿佛达到了人臣之极。   姚启圣在福建任上,真正的工作重心是对付台湾的郑氏政权。他可不是个只会喊打喊杀的武夫,其手段相当高明且系统。   他推行并强化了“迁界禁海”政策,升级为一场系统的经济窒息战,甚至首创“盐铁专营令”,严重打击了郑氏的物资补给和经济收入。   他还擅长“银弹攻势”,不惜重金离间、招降郑军将领,据说数年间耗费白银高达数十万两进行招抚。据称郑氏集团五年内流失兵力达其鼎盛时期的六成。   在军事筹备上,他也为施琅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筹集粮草、打造战船。尤其重要的是,他力排众议,多次保举并最终促成施琅复出担任水师提督,专征台湾,甚至不惜“以全家百口性命”为施琅担保。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攻克澎湖,继而平定台湾。当捷报传回,朝野上下沉浸在统一的喜悦中时,姚启圣的处境却开始变得微妙而艰难。   台湾的收复,他本是幕后最大的操盘手和功臣之一,但光环似乎更多地落在了前线指挥官施琅身上。   施琅因平台之功获封靖海侯,而姚启圣呢?他在后勤保障上也呕心沥血,据说在厦门督运粮草时曾顶着台风三天三夜未下船台,甚至为此呕血数升。   然而,战后不久,他便被召回京师。其实,早在平台之前,弹劾就已找上门。康熙二十年,左都御史徐元文就上疏参劾姚启圣,列举了数条罪状,包括“侵占民利”、“犒军银两来源不明”、“筑园亭日役千人”、“强取民女”等。   虽然姚启圣上疏逐一辩解,但这些指控或多或少反映了他在福建任上为了筹措军饷、推进平台大业而采取的一些非常手段,以及其性格中“乖张”、“轻妄”的一面可能开罪了不少人。   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涉及帝王权术和满汉藩篱。姚启圣主导的招抚政策使得大量前明势力渗入清廷,这可能与康熙“渐除南人影响”的意图相悖。   其子姚仪曾“鞭笞满洲佐领”,触犯了敏感的满汉界限。再加上他可能功高震主,性格又不够圆滑,其失势似乎不可避免。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台湾告平,姚启圣还师福州。等待他的不是封赏,而是追查。部议指出他“修缮船舶、军械,浮冒帑金四万七千有奇”,要求追缴。   虽然康熙帝最终“念其劳”免于追赔,但这份凉薄,足以让功臣心寒。不久,姚启圣便“疽发背卒”,于1683年病逝于福州,享年六十岁。   姚启圣的晚年,正如那句“庆功酒,其实是他的断头酒”。台湾收复,普天同庆,但那杯庆功酒饮下,对于姚启圣而言,或许苦涩远多于甘甜。   他毕生心血付诸平台大业,甚至不惜手段,但成功后却遭猜忌、被弹劾、受冷落,最终赍志以殁。他的人生大起大落,性格复杂多变,既是能臣干吏,也难免有历史局限性和个人缺点。   历史有时就是如此,台前的风光无限,幕后的呕心沥血却易被时光冲淡。姚启圣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功勋、权谋、性格与时代局限的复杂叙事,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评判,需要多一份纵深和理解。 素材来源:晚潮|诸暨知县姚启圣 2024-04-29 19:53·钱江晚报

评论列表

鱼不多余
鱼不多余 8
2025-09-11 20:49
终归是个汉奸
『珍"惜』
『珍"惜』 2
2025-09-11 12:32
好像没有韦小宝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