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同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元朝和清朝的统治策略究竟差在哪?元朝只撑了97年,清朝却

同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元朝和清朝的统治策略究竟差在哪?元朝只撑了97年,清朝却坐了268年江山? 更奇怪的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明明学汉人建官制、用汉臣,怎么反而亡得更快? 这事儿得从他的故事说起——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早年跟着哥哥蒙哥管汉地事务,为了把地盘管好,他没少招汉族读书人出主意。 蒙哥1259年死在四川钓鱼城后,他和弟弟阿里不哥为抢汗位打了四年,最后靠实力胜出。 1271年他取《易经》里“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元”,把都城从草原上的开平搬到中原的大都。 虽说推行了些汉法,可骨子里还守着蒙古老规矩,每年都要带着贵族在大草原上跑马射雕、围猎野兽。最让人唏嘘的是,他两次派大军打日本都折戟沉沙,最后活到80岁病逝,也没等来元朝的长治久安。 不过说完忽必烈这段,你可能得琢磨个问题——既然忽必烈都学汉人了,那元朝和后来同样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清朝,为啥一个像烟花般转瞬即逝,一个却能稳稳当当地延续近三百年?这事儿得扒开表面的“学汉人”看本质。 先说元朝那点“学汉人”的心思。忽必烈确实用了汉族官僚,比如刘秉忠帮他设计了大都城、制定官制,姚枢、许衡这些大儒也给过治国建议。 这政策明摆着把汉人当“二等公民”,汉人连当兵的资格都受限,当官也得看蒙古贵族脸色。 忽必烈搞的那些汉法,更像是为了方便管地盘的“工具人”,骨子里的草原逻辑可一点没改。你看他定的法律,《元史·刑法志》里白纸黑字写着“诸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杀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要是汉人敢还手,直接按“谋反”治罪。 这种“两张皮”式的统治,时间一长矛盾能不激化吗?后来红巾军起义,喊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本质上就是底层的汉人实在忍不了这口气。 再对比清朝,虽然也是少数民族掌权,可人家玩“融合”的手段高明多了。清朝入关前就和蒙古各部结盟,和朝鲜保持着宗藩关系,入关后又把“满汉一家”喊得震天响。 顺治帝重用洪承畴这样的降臣,康熙帝自幼学习汉文化,曾受教于徐元文、高士奇等汉臣,雍正帝让汉臣张廷玉当军机大臣,乾隆帝更是把《四库全书》编得比明朝还讲究。 表面上看,清朝也保留满族特权,比如八旗子弟不用种地不用经商,可人家没把人硬分成几等。 科举考试里满汉一起考(后期虽有满榜汉榜之分,但基本通道开放),做官的路径对汉人顺畅得多;连皇帝结婚都讲究“满汉通婚” 。 更关键的是,清朝把汉文化的“统治术”学了个透——从郡县制到科举制,从官僚体系到地方治理,基本全盘接收,还根据实际情况改了不少,比如“摊丁入亩”把人头税摊到地亩里,老百姓压力小了,朝廷钱也收得稳了。 还有个有意思的细节:元朝皇帝大多“草原习气”重,忽必烈之后不少皇帝确实对汉文化了解有限,但并非全然如此——比如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就推行过科举、重用汉臣,元文宗图帖睦尔甚至能写汉字、有诗文传世;而清朝皇帝却几乎个个“汉学高手”,康熙能背半本《资治通鉴》,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连外国传教士都夸他们“懂治国之道”。 你说这是为啥?元朝统治者觉得自己是“征服者”,汉人是“被征服者”,犯不着跟他们学;清朝统治者则明白,光靠八旗兵的三万人马管不了这么大个国家,得靠汉人的文化和制度才能坐稳江山。 不过话又说回来,清朝后期也栽了大跟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清朝那套“中体西用”的老办法不管用了,再加上慈禧太后专权、八旗子弟逐渐堕落,最后只能被革命党赶下台。可就算这样,清朝也比元朝多活了一百多年,这里头的门道,你说跟统治策略有没有关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