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温铁军教授那句“国有资产是几千万先烈用命换来的,是全民所有的。如今你要私有化,要据为己有,那好,你把命还给人家!”振聋发聩,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国有资产的本质和其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 当下,当“国企效率低”“私有化更灵活”的论调偶尔出现时,这句论断恰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国有资产的核心维度。 它从不是可以随意分割的“蛋糕”,而是带着历史温度、承载民生责任的“共同家底”,其价值从来不能用单一的“盈利”来衡量。 回望革命年代,无数先烈为打破旧世界的剥削与掠夺,用鲜血换来了民族独立的可能——正是这份独立,让国家有机会将散落的资源收归全民所有,而非沦为少数资本或外来势力的私产。 建设时期,鞍钢的高炉前、成渝铁路的工地上、大庆油田的钻塔下,无数工人、农民、科研人员勒紧裤腰带,用“一锹一镐”攒下最初的家底。 1953年“一五计划”期间,156个重点项目撑起了工业体系的骨架,这些项目不是某个人的私产,而是“全民共建”的成果。 温铁军教授强调的“全民所有”,本质是对这段“牺牲—共建”历史的尊重——国有资产的每一分价值,都凝结着前人的血汗,这是它最根本的“基因”。 当我们讨论国有资产的属性时,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早已给出过明确答案,只是有人选择性忽略了那些“教训”。 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推行能源领域私有化,少数寡头以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攫取了原本属于全民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结果是垄断集团赚得盆满钵满,普通民众却要承受能源价格翻倍、公共服务缩水的苦果,贫富差距急剧拉大。 无独有偶,英国曾将铁路系统全面私有化,拆分后的运营公司各自为战,票价上涨、晚点频发、设施老化成为常态,2025年英国政府不得不将运营陷入困境的西南铁路公司重新收归国有。 这两场实践用事实证明,关系国计民生的资产一旦脱离“公共属性”,最终受损的必然是普通民众。 回到国内,国有资产的“民生使命”从未缺席,只是常常被“效率论”掩盖。 2024年夏季,极端高温席卷多地,电网国企的员工顶着40℃以上的高温,在铁塔上抢修线路,确保千家万户的空调能正常运转; 在西部偏远山区,国有铁路延伸到了以前的“死角”,农产品通过铁路运到沿海市场,农民收入翻了番,孩子们上学也不用再走几小时山路; 疫情期间,国有医药企业加班加点生产防疫物资,国有商超保障米面油供应不涨价——这些场景里,国有资产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保障。 正如网友所说:“平时可能觉得国企离自己远,可关键时刻,最先站出来的还是它们。” 面对“国企效率低”的质疑,答案从来不是“私有化”,而是“精准改革”。 2025年国资委推进的改革中,核心方向并非改变“全民所有”的属性,而是通过“清理非核心业务、剥离低效资产”,让国有资本集中投向主业和战略领域。 比如某国有科技企业,剥离了与芯片研发无关的副业后,集中资源攻关,最终打破了国外在某类芯片上的技术垄断;某能源国企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将新能源项目的审批时间缩短了一半。 这些改革证明,国企效率问题的症结在于资源分散、机制僵化,而非所有制本身。就像给果树剪枝,去掉杂枝是为了让主干长得更壮,让国有资产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这才是改革的初衷。 温铁军教授的话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在于它戳中了一个核心:国有资产的“根”在历史,“魂”在民生。 它不是某一届政府、某一个群体的资产,而是从先烈手中接过、经几代人建设、属于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 今天我们讨论国有资产改革,不能脱离“全民所有”的底线,不能忘记它承载的历史责任和民生期待。完善监督机制,让国有资产的运营更透明;引入竞争机制,让国企在市场中更有活力; 聚焦战略领域,让国有资本在科技创新、民生保障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些才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改革路径。 守护国有资产,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守护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初心,守护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守护国家发展的未来根基。温铁军教授的箴言,更像是一份提醒。 信源:腾讯视频(2022年3月29日) 《温铁军:侵吞国有资产,应该拿命来还》
猜你喜欢
一场大雨,劈头盖脸地浇下来。校长拿着话筒,对着几千个湿透的学生连吼三遍:“要不
2025-08-31
破碎时光的守护者
“解释不清了!”大学开学,男生看见漂亮学妹拿着3个大箱子,立马上前帮忙搬行李,结
2025-09-02
执着的橘子k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