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名摄影师正在宁夏乡下采风。忽然,看到让他惊讶的一幕:只见一对夫妻正卖力地拉着绳子,绳子另一头的排子上,趴着两个小男孩! 秋收过后,在宁夏同心县的黄土高原上,一位采风的摄影师意外目睹了令人震撼的一幕。 一对中年夫妻正弓着腰,奋力拉拽一根粗绳。 绳子末端连着的木质排子上,竟趴着两个满脸泥泞的小男孩。 他们正用自己幼小的身体,代替耕牛为土地增重。 而这,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海固地区农民面对贫困与干旱时,最真实的写照。 那年头的同心县,十户九穷。 全县耕牛不足千头,拖拉机更是稀罕物。 秋收后平整土地,农民只能靠人力拉耙。 当时,大部分农田已完成收割,进入土地平整阶段。 而对于缺乏畜力的农户而言,这是一年中最吃力的时节。 照片中的这户人家,既无耕牛,更无农机,唯一的生产工具便是那个简陋的排子。 一种用木条钉成的简易农具,原本需要牲畜牵引,此刻却只能依靠人力拉动。 马家夫妻让5岁和3岁的儿子趴上木排,用童躯压住耙子入土深度。 姐姐梅花12岁,纤细的肩膀已勒出紫痕。 她边拉绳边给弟弟唱花儿:"黄土地里长金麦,我娃是压耙的小神仙!" 两个男孩把劳苦当游戏。 哥哥拴柱抠把泥巴抹在弟弟脸上:"咱是解放军埋伏哩!" 父亲马贵回头吼:"别乱动!耙歪了!" 母亲秀兰喘着气笑:"让娃耍去,总比哭强。" 歇晌时,一家五口啃冷馍就咸菜。 摄影师递来苹果,孩子们愣着不敢接,他们只在课本上见过这红果子。 最后苹果切成五瓣,拴柱舔着果核说:"甜得像做梦。" 这种"人当畜用"的耕作方式,在西海固干旱地区并非个例。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宁夏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低下。 据当时农业部门统计,同心县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户缺乏耕畜,主要依靠人力完成农田作业。 农民们发明了许多替代性耕作方法,用孩子压排子只是其中一种无奈之举。 王征按下快门时,这张后来获奖的《人耙》,最初被编辑部拒稿。 "太沉重,影响社会主义形象。" 最终发表时配文写道:"这不是落后,是人民与天斗的韧性。" 照片引发轰动后,县里给马家送来头小毛驴。 拴柱兄弟失落地摸着空耙子:"驴抢了咱活儿!" 父亲却对着毛驴磕头:"恩人啊!娃能上学了!" 从此孩子不用压耙,能按时坐进教室。 三十年光阴荏苒,当年照片中的两个孩子如今已入中年。 他们或许不会想到,童年时那段趴在排子上的经历,会成为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 2024年,摄影师重访故地。 同心县早已农机遍野,无人机在云端播种。 县志记载,199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仅8万千瓦,2024年达62万千瓦。 那些曾经需要孩子们用身体压重的排子,早已进了农耕博物馆。 那些被绳索磨破肩膀的日子,也已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 从人拉犁到机械化作业,从靠天吃饭到节水灌溉,黄土高原上的农业变迁正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张照片之所以令人动容,不仅因为它记录了过去的艰辛,更因为它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当年那些在黄土地上挣扎求生的农民们,用最原始的方式维系着生计,同时也孕育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正是这种渴望,推动着农业技术的革新,带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2023年,马贵老人临终前嘱托,把那张磨光的木耙捐给县博物馆。 如今,他们的子女再也无需经历这样的童年,这或许就是时代进步最好的证明。 主要信源:(新华社——西海固的沧海桑田|新华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