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意识到,再不认真对待中伊合作,将永无出头之日? 2025年8月29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的专机降落在中国机场时,他的随行包里装着一份被反复修改的演讲稿,不是关于核谈判的妥协方案,而是对中伊25年合作协议的“悔过书”。 就在三天前,以色列F-35战机对伊朗纳坦兹核设施的精准打击,让德黑兰的防空系统像纸糊的灯笼一样被戳穿,而美国白宫的声明更直接:“伊朗只有投降,才能获得和平。” 佩泽希齐扬此刻站在舷梯上,或许终于明白:当西方的“大棒”砸碎所有幻想时,中国桌上的那杯茶,才是伊朗唯一能喝的“解药”。 这份“悔过”来得太迟,2021年签署的4000亿美元合作协议,四年间实际落地不足30%,伊朗曾天真地以为,只要向美国低头,制裁就会解除;只要搁置与中国的高铁项目,华尔街就会敞开大门。 但现实是,特朗普的制裁清单越拉越长,以色列的导弹越炸越准,而伊朗的通货膨胀率已经飙到45%,老百姓的工资却缩水了一半,当佩泽希齐扬在北京大阅兵上看着中国的东风导弹方阵时,他会不会想起自家仓库里那些年久失修的俄制防空系统? 伊朗对中国的态度,像极了爱情里的“渣男”,需要时甜言蜜语,不需要时爱搭不理,2021年签署的25年合作协议,本可以成为伊朗经济的“强心针”。 中国承诺的4000亿美元投资,涵盖能源、基建、5G网络等关键领域,但伊朗却把这份协议锁进抽屉,转头去追西方的“白月光”。 德黑兰的算盘很简单:用核让步换制裁解除,但美国给的“和解套餐”里,只有更严厉的制裁和更频繁的空袭,2025年6月,以色列甚至公开了“摧毁伊朗核能力”的时间表,而美国只是耸耸肩:“这是以色列的自卫权。” 直到这时,伊朗才慌慌张张翻出中伊协议,发现中国早就留了后手,协议里明确写着“投资进度与伊方履约情况挂钩”,换句话说,中国是“精明的投资人”。 伊朗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曾坚信,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能保护核设施,但2025年8月的空袭证明,这些“古董级”装备连F-35的影子都摸不到。 更打脸的是能源领域,伊朗曾嘲笑中国“只会买原油”,结果自己炼油厂60%的设备超期服役,汽油产量跟不上需求。 而中国在沙特建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却能每天处理90万桶原油,产出航空燃油和聚乙烯等高附加值产品,伊朗现在才懂:卖原油是“乞丐生意”,炼油才是“印钞机”。 以色列最怕的不是伊朗的核弹,而是一条铁路,中伊国际货运班列,这条从西安到德黑兰的钢铁动脉,绕开了美国控制的霍尔木兹海峡,把伊朗的石油、藏红花和开心果直接运到中国。 更致命的是,中国还在伊朗南部布局了瓜达尔港,未来油轮可以从这里直达中国,完全跳过马六甲海峡。 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司令曾威胁要“封锁伊朗海运”,但面对陆地上的火车,航母再大也只能干瞪眼,伊朗现在才明白:中国给的不仅是钱,更是一条美国炸不断的“陆上马六甲”。 佩泽希齐扬的北京之行,标志着伊朗“战略青春期”的结束,这个曾经在美中之间反复横跳的国家,终于被现实揍醒了,它给所有小国上了三节课。 “备胎”也会过期,中国不是伊朗的“Plan B”,而是“唯一选项”,当美国用制裁和空袭证明“妥协无效”时,中国用人民币和铁路证明“合作有用”。 技术自主才是硬道理,俄制武器保不住核设施,但中国的激光防空和北斗导航能,伊朗若早把买导弹的钱投在工业化上,现在或许已是中东的“小德国”。 地缘政治没有“免费午餐”,西方给的“和解协议”往往写着“卖身契”,而中国的合同虽然苛刻,但至少明码标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