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刚宣布名单,特朗普就说要赴京,庆典前夕,欧盟女王突然捣乱。 8月31日的天津,注定不会平静。 中方刚在22日正式官宣了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参会名单。 这次不仅是上合组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也是中国第五次主办这场重量级多边会议。 20多位国家元首、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一堂。 规格之高,气场之强,直接在全球舆论场上投下了一个重磅炸弹。 而就在名单一公布后的第三天,特朗普就开始“不安分”了。 8月25日,在一次闭门会谈中,他突然提到“想和韩国总统一起访问中国”。 第二天干脆就公开说“希望今年年内或尽快访问中国”。 谁都知道,特朗普嘴上说着没兴趣,其实心里正打着小算盘。 7月底还放话说“若没有邀请就不考虑访华”,转眼间就改了口风,这转变之快,外界根本反应不过来。 这还没完,欧盟那边也突然跳了出来。 冯德莱恩在接受德媒采访时不再掩饰,表示“必须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给出回应”,并强调“欧盟不会在战略问题上退让”。 话说得冠冕堂皇,但谁都知道,她这是在给自己最近在美欧贸易协议中的失败找台阶下。 尤其是7月底那场所谓“历史性”关税协议,欧盟最终被迫接受了15%的统一税率。 不但没捞到实惠,反而连自己内部的压力都没压住。 这三件事连在一起看,已经不仅仅是凑巧,而是有迹可循的力量博弈。 上合峰会的名单一出,最先慌的,竟然是美国。 一边是特朗普急于示好,口风转得比天气还快,另一边却是欧盟不断加码,在电动车关税上咬得更紧。 表面上看,一个来拉近关系,一个来挑事生非,但实质上是对中国影响力上升的不同反应。 谁都清楚,这次上合峰会的规模和意义早已超出一般多边会议的范畴。 20多位国家元首中,不乏多个G20国家领导人,甚至包括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在地区事务中重量级的角色。 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中,联合国、东盟、亚投行等也都赫然在列。 这种阵仗,放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上,都足以震撼国际社会,更何况是在当前全球局势如此微妙的背景下。 在拜登时代极力构建的“对华包围圈”逐步瓦解后,特朗普显然意识到不能再一味强硬。 尤其是在美国国内债务高企、通胀持续、民调频频下滑的背景下。 中国市场的稳定性和体量,对美国来说已经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需品”。 而特朗普选在这个时候主动示好,正是对这种现实的回应。 但问题是,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来就不是统一的。 嘴上说着要合作,行动上却仍在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卡脖子,对台军售从未停止,还在南海问题上不断挑衅。 这种“一手拉一手打”的策略,早已让中方看得一清二楚。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里那句“希望美方相向而行”,其实话里有话,是对美方言行不一的直接提醒。 相比之下,冯德莱恩的“捣乱”就显得更急躁也更拙劣。 在中方宣布峰会名单的同一周,欧盟突然高调宣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高达35.5%的关税,理由依旧是“补贴不公平”。 但这一招,在欧盟内部早已引发极大争议。 德国、法国、意大利的车企几乎同时表达不满,认为此举只会激化贸易摩擦,反噬欧洲制造业。 更关键的是,冯德莱恩明知道美国在关税谈判中并没有给欧盟太多实质性让步。 却仍然选择在中国问题上“硬碰硬”,这背后显然有为自己“政治保位”的考量。 她需要一个“替罪羊”,中国正好成了那个被拉出来“转移火力”的目标。 但她恐怕低估了当前国际格局的变化。 中国不再是那个容易被“孤立”的国家,而是越来越多国家“必须合作”的伙伴。 上合峰会的名单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南亚到中亚,从中东到东南亚。 甚至连一些传统上与西方关系更密切的国家,如土耳其、埃及、印尼,也都在名单之列。 这说明一个问题:在全球发展格局逐渐趋向多极化的今天。 中国的影响力不再依赖于西方的认同,而是来源于自身地位的不断上升。 特朗普当然明白这一点。 他的“访华意愿”既是对中方话语权的肯定,更是对美国战略困境的回应。 而冯德莱恩的“挑事行为”,只能说明她还在用旧世界的眼光看待新现实。 更讽刺的是,就在欧盟宣布关税的几天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公开表态,称“上合组织正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平台”。 这一言论不仅得到了多国响应,也打了冯德莱恩一记响亮的耳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