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蒋介石曾经问过他的德国军事总顾问法肯豪森:如果中日开战,中国能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蒋介石曾经问过他的德国军事总顾问法肯豪森:如果中日开战,中国能抵抗多久? 法肯豪森说:如果中日全面开战,中国的海军一个星期就会失去战斗力,空军可以支持一个月,陆军最多能抵抗六个月。 你可能不知道,法肯豪森说出这番话时,手里攥着一份他亲自起草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 这份写于1935年的报告里,他把中日双方的实力掰得明明白白——当时日本海军吨位是中国的6倍,航母、战列舰样样齐全,而中国海军最大的“宁海”号巡洋舰,吨位还不及日本驱逐舰; 空军方面,日本年产战机上千架,中国能作战的飞机不足300架,且大多是进口的老旧机型; 陆军更不用说,日本陆军实现了全机械化,一个师团的火力能抵中国三个师,而中国军队半数以上士兵连像样的步枪都没有,很多人还在用清末的“汉阳造”。 法肯豪森不是故意吓唬蒋介石,他在德国陆军服役多年,经历过一战,最懂现代战争的实力差距。 他甚至在报告里具体指出:一旦开战,日军会先从华北、华东两路夹击,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日军机械化部队能快速推进,而上海作为经济重镇,必然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目标。 后来1937年的战事,几乎完全印证了他的判断——“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北平、天津,“八一三事变”日军强攻上海,海军在开战一周内果然失去制海权,只能退守长江内河,空军在淞沪会战中拼光了主力,不得不从苏联紧急求援。 但法肯豪森没说全的是,他在报告里还写了另一句话:“中国万不可屈服,必须利用地理纵深,以空间换时间,拖延战事,待国际局势变化。” 他太了解中国人的韧性了,担任军事顾问的五年里,他走遍了中国的山川河流,在山西看过八路军的游击训练,在四川见过百姓自发组织的民团,他知道这片土地上藏着日军永远算不透的力量。 就像1938年台儿庄战役,日军矶谷师团以为能轻松拿下这座小城,却没想到中国军队硬是靠着巷战、肉搏战,把阵地守了16天,虽然最后撤退时城市已成废墟,但也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蒋介石吓出冷汗,不只是因为实力差距,更因为他清楚当时中国的内部状况。军阀割据的隐患还没完全消除,地方部队各有各的算盘,财政更是捉襟见肘,连军饷都要靠借外债维持。 但法肯豪森的“六个月预言”,反而成了倒逼他下定决心的催化剂。 1937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说出“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某种程度上,也是被这份残酷的预判逼到了绝境——再退,就真的亡国了。 很多人不知道,法肯豪森自己也用行动支持着中国抗战。他帮中国组建了三个德械师,手把手教士兵使用德国进口的迫击炮、机枪,甚至亲自到训练场上示范战术动作。 淞沪会战期间,他还跟着前线指挥部移动,看着中国士兵顶着日军的飞机大炮冲锋,有次一颗炮弹落在附近,他的副官被炸伤,他却坚持不肯后撤,说“中国士兵都在前面,我不能躲在后面”。 直到1938年德国受日本压力,下令召回在华军事顾问,他离开时还偷偷带走了一份日军兵力部署图,交给了中国军方。 法肯豪森预言的“六个月”,其实是基于纯军事力量的计算,他算准了武器的差距,却没算准中国人“宁死不屈”的骨气。 1938年武汉会战,中国军队虽然最终撤退,但打了四个多月,歼敌近20万,把日军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1941年长沙会战,薛岳将军用“天炉战法”,让日军在湖南的山地里损兵折将,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到了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局势果然如法肯豪森所料发生变化,中国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此时距离全面抗战爆发,已经过去了四年多,早已远超他预言的“六个月”。 如今再看这份八十多年前的预言,我们能明白:真正支撑中国熬过绝境的,从来不是武器装备的差距,而是无数普通人的牺牲——是巷战中抱着炸药包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士兵,是把自家门板拆下来给军队搭桥的百姓,是在后方连夜赶制军鞋的妇女。法肯豪森看到了军事上的“不可能”,却没看到中国人在绝境中创造的“可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