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播报:文化盛宴启幕,城市焕新提速,这些民生事请收好 早安!各位郑州及河南的朋友们,今天是 2025 年 8 月 26 日星期二,农历七月初四。伴着清晨的微风,小布带着最新鲜的本地资讯如约而至 —— 从点亮夜空的文化盛典,到赋能城市的更新项目,从关乎出行的交通利好,到守护安全的预警提示,每一条都与你我的生活紧密相连。 郑州:文化璀璨绽放,城市活力满格 2025 微博文化之夜,书写黄河文化新篇 作为 2025 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的 “重头戏”,8 月 25 日晚,2025 微博文化之夜在郑州璀璨启幕。这场文化盛会不仅汇聚了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等 “文化大咖”,更有李敬泽、单霁翔等文化学者、考古专家,以及茅威涛、朱洁静、方锦龙、谭晶、佟丽娅、乔振宇、郑云龙等文体明星与网络名人齐聚一堂。他们以文化为纽带,在郑州这片黄河文化沃土上,共同勾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图景,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26 个城市更新项目入库,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城市更新是提升民生福祉、优化城市功能的关键。8 月 25 日,郑州市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调整城市更新项目库的通知》,明确中原区中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26 个项目,经评审通过并完成社会公示后,正式纳入城市更新项目库。这些项目涵盖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多个领域,未来将进一步完善郑州城市功能布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巩县石窟摄影展开展,定格千年艺术之美 同样在 8 月 25 日,“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 摄影艺术展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拉开帷幕。120 余件精心挑选的摄影作品,以镜头为笔,生动再现了巩县石窟的艺术精魂 —— 无论是斑驳石壁上的造像细节,还是石窟与黄河、丝绸之路交融的历史意境,都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中原石窟艺术的厚重与璀璨,也为郑州的文化暑期再添一抹 “古韵”。 机场口岸暑期客流增 10%,跨境出行需求旺 暑期出行热潮下,郑州机场口岸活力尽显。据郑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数据,7 月 1 日至 8 月 24 日,该站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近 17 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约 10%。旅游、研学、探亲等需求的集中释放,不仅印证了郑州机场口岸的枢纽作用,更反映出河南居民跨境出行需求的显著提升,“走出去” 看世界的脚步愈发轻快。 郑大主校区 3 个新校门投用,通行更便捷 近日,郑州大学主校区迎来 “新变化”—— 新建的东北门、东南门,以及恢复重建的西北门正式全面投用,进一步优化校园交通流线。 北门:6:00-23:00 开放,供访客预约车辆、后勤保障车辆、校内商户及临时施工车辆通行; 西北门:5:00-24:00 开放,北向南拟进车辆及四个方向车辆均禁止左转; 东北门、东南门、东门、南门:均为 6:00-23:00 开放,其中东南门仅限七座以下小型客车通行(访客预约车辆、建设工程车辆适用)。 新校门的启用,将为师生及访客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河南:民生关切无小事,发展脚步不停歇 地质灾害黄色预警生效,这些区域需警惕 8 月 25 日 16 时 30 分,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河南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8 月 25 日 20 时至 26 日 20 时,南阳西部及北部、洛阳西部、新乡与许昌西北部、三门峡与济源南部及东北部、平顶山周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较高(黄色预警)。提醒上述区域居民注意防范降雨可能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出行前关注天气与路况信息。 丹江小三峡特大桥合龙,淅川至丹江口 1 小时可达 交通建设再传捷报!8 月 23 日,渑淅高速丹江小三峡特大桥成功合龙,标志着河南渑淅高速淅川至豫鄂省界段项目全线贯通,预计今年内具备正式通车条件。通车后,河南淅川到湖北丹江口的通行时间将从原来的 2 个多小时压缩至 1 小时左右,不仅方便两地群众出行,更将为豫鄂毗邻地区的经济协作、旅游联动注入新活力。 新增两家院士工作站,科技助农再添力 近日,河南省再添两家院士工作站 —— 分别是位于固始县的 “河南省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院士工作站”,以及位于宁陵县的 “河南省梨产业科技创新院士工作站”。前者由康相涛院士团队与河南三高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后者由张绍铃院士团队与河南商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携手。院士工作站的落地,将把顶尖农业科技资源引入河南,为畜禽种质保护、梨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助力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小伙张威,九三阅兵将升五星红旗 从河南驻马店走出的小伙张威,即将迎来人生的荣耀时刻 —— 据人民日报消息,在九三阅兵当天,他将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走向升旗台,亲手升起五星红旗。这份属于中国人的 “仪式感”,不仅是张威的骄傲,更是河南人的自豪,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