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固始法院巧解“土地心结” 调解协议里长出乡村和谐“新庄稼”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鑫杨小燕通讯员李瑞宇

在固始县某村的田野上,19亩土地的权属纠纷曾像一道裂痕横亘在村民与村民委员会之间。15位手持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农户,自2020年起就再未收到土地流转费,他们望着荒芜的承包地,担忧着子孙后代的生计。2025年盛夏,信阳市固始县人民法院分水人民法庭用一纸《调解协议》,不仅化解了这场持续五年的纠纷,更重塑了乡村治理的信任根基。

三重困境的破局之道

村民向分水人民法庭庭长马牧原倾诉:“地不能种了,租金断了快五年,子孙以后吃什么?”马牧原敏锐地察觉到这起纠纷的特殊性,表面是合同争议,实质涉及农户生存权、集体资产管理和乡村振兴三重维度。

法庭团队创新采用“三步解纷法”:首先,实地勘验,厘清矛盾症结。在烈日下徒步丈量土地,确认村民委员会存在“二次转租致工业污染”“租金截留”等违规行为;其次,走访入户,倾听农户心声。通过多次入户访谈,记录下农户“土地洗沙后恐成废田”“租金是养老钱”等焦虑与忧心;最终,创新方案,务实为民解忧。创造性设计“递进式履行”方案,将合同解除、土地返还、费用追偿拆分为三个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

法治土壤里的新庄稼

在调解过程中,法庭干警发现矛盾焦点在于村民对土地长期价值的担忧与村民委员会短期偿债能力的冲突。为此,马牧原带领团队绘制《土地地力恢复路线图》,测算复垦周期;同时,法庭创新提出“追索返还”机制: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待村民委员会追回后立即返还村民;二是流转费同样待村民委员会追索后,按每亩每年1000元的标准支付至土地交还之年。这一方案既保障了村民的实体权益,也为村民委员会履行义务提供了合理缓冲。

最终,在法理与乡情的双重浸润下,双方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共同签署了《调解协议》。马牧原感慨道:“当我们的调解书能飘着稻花香,村民攥着调解书像攥着土地证一样踏实,这就是人民法庭最美的勋章。”

信阳市固始县人民法院将继续深耕“枫桥经验”,厚植司法为民情怀,以“法润乡土”的绵绵之力,巧解千家结,温暖百姓心,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增添更加坚实、和谐的法治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