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去哪了?

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去哪了?原来,它们都悄无声息地流向海外,构建起一个年产值数十亿元、却鲜少人知的“隐形帝国”。     在国内,马肉几乎是稀罕物。去菜市场、超市转一圈,你可能啥肉都能买到,就是难见马肉的影子。     可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每年竟然有四百多万匹马被屠宰。     这么庞大的数量,肉去哪儿了?答案是,大部分都出口到国外,悄悄撑起了一个年产值几十亿的“隐形产业”。     先说为啥咱们国内少有人吃马肉。     原因之一是文化情结。     自古以来,马在中国就是地位非凡的动物。     打仗要靠它冲锋陷阵,耕田拉货全靠它干活,时间久了,大家更愿意把马当伙伴,而不是餐桌上的菜。     中国肉类选择太丰富了,猪牛羊鸡鸭鱼应有尽有,价格也合适,吃法多样,已经完全能满足需求。     相比之下,马肉有股子怪味,肉质偏硬,做菜得下不少功夫去腥、让肉变嫩。     对于不会做、或者懒得折腾的人来说,实在不如买点猪牛羊来得方便。     养殖成本也是个关键。     养马可比养猪费劲多了。     马每天要吃十来公斤草料,饲料转化率还低,孕期又长达十一个月,繁殖慢、占地方多。     结果就是养起来成本高,卖出来价格也不便宜。     价格一上去,消费需求就下来了,自然也养不出像猪牛羊那样的大产业。     可在国外,马肉却特别受追捧。     比如日本,马肉叫“樱肉”,因为颜色和花纹像樱花。     他们喜欢生吃,蘸特制酱汁,一斤能卖几百块人民币,往往还供不应求。     中亚国家像哈萨克斯坦,更是对马肉情有独钟,冬天餐桌上大部分马肉都来自中国。     欧洲一些高端餐厅甚至把马肉做成“黑椒牛排”的替代品,一份能卖到两百欧元。     国内其实早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马肉加工和出口产业链。     像内蒙古赤峰,就有大型马肉加工厂。     马匹被宰杀后,迅速分割、真空打包,再通过冷链送到港口,两天内就能运到天津港,接着出口海外。     新疆的企业也透露,他们一年出口马肉就超过两亿美元,日本和中亚的客户都在排队下单。     原因很简单——中国的马多在天然草场长大,不喂激素,肉质好,比澳洲的马肉还受欢迎。     这个产业链养活了十几万人,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争议。     有人觉得马有灵性,把它们宰来卖肉太残忍,破坏了人和马的情感。     也有人认为这是合理利用资源,只要合规养殖和屠宰,出口满足国外市场需求没什么问题。     说到底,马肉出口是经济利益和文化观念的碰撞。     该不该出口?要不要吃?可能没标准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大部分中国人的餐桌上,马肉短时间内依旧很难成为“主角”。   信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