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冯唐问董宇辉:"雍正为什么要杀年羹尧?" 董宇辉说:"因为他飞扬跋扈,树敌太多

冯唐问董宇辉:"雍正为什么要杀年羹尧?" 董宇辉说:"因为他飞扬跋扈,树敌太多!" 冯唐笑他:"皇帝富有四海,难道还不能容下几个飞扬跋扈的大臣?" 董宇辉:那不一样,年羹尧功高震主,手握重兵,西北大军只听他一人号令。 冯唐:那皇帝就真的怕一个臣子?大清的江山,难道是年羹尧打下来的? 董宇辉:不仅是兵权,年羹尧进京时,王公大臣都得跪迎,他连眼皮都不抬。 冯唐:皇帝忌惮的,是他功高盖主,还是他目中无人? 董宇辉:都有吧。他不仅对同僚傲慢,连皇十四子都敢怠慢,那可是皇帝的亲弟弟。 冯唐:所以,皇帝杀他,是因为他不懂为臣之道? 董宇辉:更重要的是,年羹尧在军中安插亲信,连奏折都敢越过内阁直接递给皇上。 冯唐:那皇帝为何一开始重用他?又为何纵容他如此嚣张? 董宇辉:初期需要他平定西北,稳定边疆。功成之后,帝王心思就变了。 冯唐:帝王心思?你是说,皇帝最不能容忍的,是臣子功成后仍不知收敛? 董宇辉:对,年羹尧不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千古定律。 冯唐:所以,飞扬跋扈只是表象,功高震主才是病因。皇帝杀他,不是因为他跋扈,而是因为他功高而不自知。 董宇辉:正是。年羹尧若能在功成后急流勇退,或懂得谦逊自守,或许结局会有不同。 冯唐:可惜啊,权力场中,能功成身退者寥寥无几。年羹尧的悲剧,早在雍正登基之时就已注定。 董宇辉: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多少功臣不明白这个道理,最终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冯唐:帝王之心,海底针啊。功臣若不能审时度势,再大的功劳也难保性命。 董宇辉:所以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功臣名将,既要立下汗马功劳,又要懂得进退有度。 冯唐:年羹尧的悲剧,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功高不骄,位显不傲,方能善终。 董宇辉:正是,这也是历史给我们最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