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提议取消公交老年卡?公交车司机有话说! 早高峰的公交站台,像个被按了快进键的剧场。 穿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往前凑,拎公文包的年轻人盯着手机刷实时公交,还有一群拎着折叠菜篮的老人,眼神紧盯着来车方向。 车刚停稳,门一开,原本慢悠悠的老人突然加快脚步,和年轻人一起往车门里挤。 这场景,在很多城市的早晚高峰,天天都在上演。 济南的公交公司去年出过一份报告,说早晚高峰时段,老年乘客占比超过四成。 有条连接老城区和蔬菜批发市场的线路更夸张,早高峰几乎成了 “老年专线”,司机师傅开玩笑说,“拉着一车厢菜篮子跑,比拉上班族还累”。 累的不只是司机,还有挤在里面的年轻人。 有个程序员在网上吐槽,自己连续加班一周,早高峰在公交上靠扶杆眯了会儿,就被旁边的大妈拍醒:“小伙子,给我让个座,我这菜篮沉。” 不是所有老人都非高峰出行不可。 家住西安的张大爷,每天早高峰坐公交去公园下棋,“反正不要钱,在家待着也是待着”。 他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年轻人上班是干活,我下棋是锻炼脑子,都是正经事”。 但在写字楼上班的小林不这么看,她每天要挤五十分钟公交,“我不是不让座,是真的站不稳。 有次痛经脸色发白,一个大爷还在旁边说‘现在的姑娘就是娇气’”。 这股争议不止在公交上冒头。 社区的便民食堂,早上七点到九点是老人专场,年轻人想趁着午休去打个饭,热乎的菜早就没了。 家附近的图书馆,专门开辟的老年阅览区,经常有人大声聊家常,管理员提醒了,就说 “年纪大了,嗓门收不住”。 这些事凑在一起,让人觉得,不是谁故意添堵,是不同需求的人,在同一时间段挤到了同一个空间里。 有些城市开始想辙。 成都去年改了规矩,工作日早高峰七点到九点,老年卡暂停免费,得投币或者刷普通卡。 政策实行后,那条线的司机说,高峰时老年乘客少了近一半。 南京更细致,不光早晚高峰,连周末的出行高峰都算上了,规定那些时段老年卡不能免费。 上海的办法不一样,直接把老年免费乘车改成了现金补贴,每月按年龄发钱,老人愿意啥时候坐就啥时候坐,花超了自己补。 持老年卡的老人里,也有不同声音。 住在老小区的李阿姨,退休金每月两千五,她算过账,坐公交去远一点的超市买特价米,来回能省四块钱,不是缺这点钱,是觉得国家给的福利,不用可惜。 但她也说,“要是高峰时收点钱,我愿意错峰出门,人少清净”。 年轻人的想法更直接。 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小王,每天通勤两小时,“我不反对老年卡,就是希望能分个时段。 高峰时象征性收一块钱,平峰再免费,大家都方便”。 他见过有老人主动错峰,上车时还笑着说你们上班急,我溜达着去买菜不碍事,那时候车厢里的气氛,比吵吵闹闹舒服多了。 公交就像个流动的小社会,装着老人的柴米油盐,也装着年轻人的奔波忙碌。 老年卡该不该调整,怎么调整,可能还得慢慢试。 但有一点很清楚,互相让一步,这班车才能跑得顺。 就像开车要礼让行人,行人也要看红绿灯,道理其实都一样。 有网友觉得老年卡本身没问题,错在部分老人滥用福利,早高峰抢座、逼让座的事确实招人烦,但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很多老人会主动错峰,上车还会说年轻人先坐。 还有网友吐槽资源分配矛盾,不光公交,菜市场、图书馆都这样,早高峰成了老人专场,年轻人想办事得错开时段,建议按需求分级,高收入老人可以象征性收费,真正需要的老人保留福利。 不少人强调互相体谅,年轻人别总觉得老人故意添堵,老人也得体谅上班的辛苦,政策再完善,少了互相理解也白搭。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