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公元950年,大将军郭威发动兵变,闯入太后李三娘寝宫,李太后赶忙说道:“皇位尽可

公元950年,大将军郭威发动兵变,闯入太后李三娘寝宫,李太后赶忙说道:“皇位尽可拿去,别伤我性命”,却见郭威扑通跪倒在地:“太后,臣郭威一片忠心,只为诛灭奸佞。”李太后幸亏没有当真。 在那个乱哄哄的五代时期,开封城里头一场兵变就这么拉开帷幕。大将军郭威带兵闯进太后寝宫,太后李氏一句话道出心底恐惧,可郭威跪下表白忠诚。这事儿听起来像戏文,可背后藏着权力更迭的秘密,到底郭威是真忠还是另有打算? 五代十国那会儿,国家像走马灯一样换主儿,后汉王朝建立没几年,就内外交困。刘知远947年赶走契丹人,在开封称帝,可他只当了一年皇帝就没了,儿子刘承祐接班,才20岁出头。朝廷里头,刘承祐身边围着一帮亲信,像李业这些人,专搞排挤老臣,闹得大家人心惶惶。 郭威这人,出身底层,当兵起家,靠打仗立功,一步步爬到枢密使的位置,管着禁军,威风得很。刘承祐看他不顺眼,怕他抢权,就跟亲信偷偷商量,下诏杀郭威全家。消息漏了风,郭威在邺都听说后,没法子,只能起兵自保。他带大军南下开封,一路上不少将领跟着响应,很快就控制了京城。刘承祐跑路时,被自己人给杀了。 郭威进了京城,得稳住局面。他去见太后李氏,就是标题里那段,太后李氏说“皇位尽可拿去,别伤我性命”,郭威跪下回“太后,臣郭威一片忠心,只为诛灭奸佞”。太后李氏没信他的鬼话,她知道郭威手握兵权,京城都在他手里头,反抗没好果子吃。郭威起兵打着报仇和清君侧的旗号,朝中很多人支持。要是硬扛,只会让后汉皇室更惨。 太后李氏想想,说郭将军你忠心,哀家知道,你是为国家百姓着想。可现在天下乱,新皇帝还没定,哀家也没主意。郭威就提建议,先帝养子刘赟不错,能当皇帝,臣帮忙辅佐,太后垂帘听政,一块儿管国家。太后李氏明白,这话听着好听,其实郭威想借刘赟当幌子,自己抓实权。但她没辙,只能先答应,准备下诏立刘赟。 没想到,就在这节骨眼上,郭威的兵在澶州闹起来了。他们围住郭威,喊郭将军当皇帝,不想再立刘家的人,要郭威开新朝。郭威说弟兄们别闹,我没想当皇帝,国家难时,得顾大局,立刘赟稳住事儿。可兵们不听,拿黄旗披在他身上,这黄旗就是皇帝的象征,等于逼他上位。 郭威没法子,对太后李氏说太后,这是没法的事儿,兵们铁了心,臣推不了。但臣保证,好好待后汉皇室,不让他们吃亏。太后李氏也没法,只能说郭将军,天意如此,哀家不拦,希望你当皇帝后,为百姓着想,搞好政策,让大家过太平日子。她就下了诏,正式让位给郭威。 郭威接诏,就这么当了皇帝,建立后周,改元广顺,大赦天下。从底层军人到皇帝,这事儿在五代乱世常见,军阀力量大,政权就容易换手。刘承祐猜忌重臣,导致自己丢命,郭威起兵虽自保,但也加速王朝灭亡。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弱,地方军阀坐大。 历史上,黄袍加身这事儿,郭威是头一个,赵匡胤后来学他。郭威当皇帝后,没乱来,他注重民生,改革军制,减轻赋税,让后周有点起色。可他只当了三年皇帝,就在954年没了,养子柴荣接班。柴荣更能干,北伐南征,收复失地,后周国力强起来。可惜柴荣也没长命,959年没了,儿子太小,赵匡胤又来一出黄袍加身,建了宋朝。 这段历史告诉咱们,乱世里头,权力斗争残酷,皇帝猜忌臣子,往往自掘坟墓。郭威兵变成功,是因为他有军心,兵们要利益。刘承祐那些亲信,专搞小圈子,排挤能人,闹得国家乱套。太后李氏在夹缝中求生,也挺不容易,她的话虽求饶,但也算识时务。 搁现在看,五代十国那乱局,跟咱们社会主义中国比,天壤之别。咱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历史教训就是,得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避免派系斗争,注重民生,让老百姓过好日子。郭威那时代,军阀混战,百姓遭罪,现在咱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强国富民。 再说,历史上这类事件,还得警惕外部势力。像契丹人南下,就添乱。咱们现在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问题是内政,所谓“台湾当局”别想分裂。不能学五代那会儿,内斗让外敌有机可乘。咱们要团结一心,维护国家统一。 郭威从兵变到称帝,这过程虽短,却影响深远。后周虽短暂,但为宋朝统一铺路。历史就是这样,轮回中前进。咱们学历史,不是看热闹,是为今天服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自强,民族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