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如山倒:乌军上演大崩溃,北约准备承认俄占区!
在外交舞台的聚光灯照向阿拉斯加之前,顿巴斯的炮火先行抢了头条。8月13日,多家外媒发布消息称,俄军在顿涅茨克红军村以北,向君士坦丁洛夫卡突进。
乌军几条防线接连告破,俄军特战小队在前,大部队在后,装甲突击楔入纵深,推进距离超过15公里,逼近多布罗皮利亚城下。
这意味着乌军防线已经被打开缺口,俄军已经绕到乌军堡垒防线后方,乌军呈现出兵败如山倒的态势。
俄军双线推进,既压迫乌军正面,又切断后方补给线。
一旦俄军完全切断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与君士坦丁洛夫卡之间的联系,那意味着顿涅茨克的乌军防御体系彻底瓦解,只剩下北方两个要塞城市在手。
乌军最高总司令瑟尔斯基依旧强调乌军在积极防御,但他不得不承认,局势非常艰难。乌军前线溃退的消息已经冲击了后方脆弱的士气。
一向被视为极端强硬派的亚速营前参谋长公开点名泽连斯基和瑟尔斯基的指挥失误,将当前危局归咎于长期混乱的军令系统。
就在战场形势恶化的同时,北约的口径出现了微妙变化。
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在接受美媒采访时首次松口,称未来协议中可能“事实承认”俄罗斯控制乌部分领土,但不会进行法律和政治上的正式承认。
表面上吕特还在坚守某种立场,实际上是掩饰他不得不做出的妥协。所谓法律上不承认,只在事实上承认,只是一种外交修辞。
在战略层面,它意味着西方阵营已经开始为割地求和冻结冲突做铺垫了。不要以为北约秘书长有什么了不起,毕竟吕特是能够当面喊特朗普爸爸的人。显然,吕特的表态与特朗普的潜在意向高度契合。
特朗普本人曾暗示愿意承认俄罗斯实际控制区,以换取停火。北约作为美国意志的延伸,自然不可能逆向操作。
只是这种转变,让欧洲的战略困境暴露无遗:三年战争,数千亿欧元的投入,换来的不是乌克兰的胜利,而是能源更贵、产业外迁和战线收缩。
也许是看到俄军在战场的突破过于焦虑,特朗普当天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记者会上说,如果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会晤中不接受俄乌停火的提议,将面临非常严重后果。如果会谈进展顺利,他希望很快与普京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三方会谈。
好吧,本来8月8日是最后通牒,结果没什么动作。
现在都开始双边会谈了,又谈最后通牒。
难道特朗普真的确定这种所谓的极限施压交易艺术对普京这种老牌政客有作用吗?
实际上,俄罗斯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普京不该来阿拉斯加。国际刑事法院的通缉令虽然对美国不具约束力,但西方舆论中已经出现了“趁机逮捕”的呼声。俄媒甚至不排除普京面临暗杀风险。
这种心态,与汉唐前几天的文章分析的完全一致。
8月15日,普特会的地点是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军事基地。这场峰会的政治背景复杂到像是一团乱麻,既有俄乌战场的直接压力,也有美俄欧乌四方关系的长期博弈。
特朗普甚至表示不抱太大希望,但必须“一对一听普京讲话”。
俄方小心翼翼地保持低调,对美方提出的三方会晤(包括泽连斯基)不予置评,显然不想让乌克兰坐在同一张谈判桌上增加复杂性。
不过既然行程确认,显然双方在安全安排上已有默契。
泽连斯基在战场告急之际重申,拒绝撤出顿巴斯。
这不仅是军事决心的宣示,更是否决了外界可能出现的领土换和平方案。泽连斯基知道,一旦乌军主动放弃顿巴斯,俄罗斯的战略纵深将延伸到第聂伯河沿岸,乌克兰将来几乎没有任何国土安全空间可言。
然而,从现实角度看,俄军控制乌克兰20%的领土,乌军缺乏反攻能力,西方援助热度下降。三重因素叠加,让泽连斯基的坚守更像是顽固不化。
欧洲在公开场合仍然支持乌克兰不在领土问题上让步,但实质性援助已经力不从心。
能源价格高涨、通胀压力、产业外流,让欧洲国家开始重新权衡俄乌冲突持续到底的代价。
倘若特朗普与普京达成某种共识,即便是事实停火而非法律承认,也会停止前线的流血牺牲。
这场战争的未来,或许不再由乌克兰单方面的意志决定,而将更多地被美俄塑造。
俄罗斯将固化占领区,乌克兰在失地后应该能过获得长期安全保障。
这种格局与2014年后的明斯克协议并无本质不同,只是乌克兰在扮演了反俄急先锋之后,收获了一场失败。
也许乌克兰人会变得清醒,也许变得更极端。
目前,对于乌克兰而言,最大风险在于被排除在关键谈判之外。
泽连斯基虽然口头上强调“没有我们的参与,谈判不会被接受”,但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博弈中,小国的拒绝根本无法阻止交易的达成。
一旦美俄直接敲定条件,乌克兰的发言权就被剥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