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德国突然亮出7万件珍藏的中国瑰宝,傲慢地标出3亿元天价。就在中方举棋不定之际,德国竟以3000万美元的低价,将这些无价之宝转手卖给了新加坡。 【消息源自:《唐代黑石号沉船文物争夺战:七万件国宝的二十年漂泊》2018-06-15 国家人文历史】 1998年的爪哇海热得让人发昏,德国人沃特法抹了把汗,盯着潜水员刚从海底捞上来的青瓷碗。碗底"湖南道"三个字在阳光下泛着幽光,这个前水泥厂老板不知道,他正站在一场国际风暴的起点上。 "老板,这下面至少还有几万件!"印尼潜水员吐着海水喊道。沃特法的打捞船"海底探索号"已经在勿里洞岛附近徘徊了三个月,当初听说这里有碎瓷片时,他不过想碰碰运气。现在声呐图上那个30米长的黑影,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阿里巴巴故事——只不过这次喊"芝麻开门"的换成了他自己。 北京文物局的传真机在1999年春天突然忙碌起来。考古所的张教授捏着德国寄来的文物清单,手指微微发抖:"58面江心镜?这分明是唐敬宗赏赐给阿拉伯使节的贡品!"办公室里的年轻人们围过来,有人小声嘀咕:"听说那个德国佬开价三亿美金?"当时全国文物追索预算还不到这个数字的零头。 谈判桌上的茶换了三遍。沃特法的律师推了推金丝眼镜:"根据国际海事法,我的委托人有权获得打捞物所有权。"中方代表老李突然笑了:"那您知不知道,唐代法律里偷盗御用器物要处绞刑?"会议室瞬间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嗡声。这个细节后来被《明镜周刊》写进了报道,标题就叫《瓷器战争》。 2002年圣诞节前夜,新加坡莱佛士酒店的套房里有香槟开瓶声。沃特法握着钢笔对中间人说:"告诉中国人,游戏结束了。"他刚刚签字的合同里有个特别条款:这批文物永远不得离开新加坡国土。当时没人注意到,合同签署日期特意选在了中国春节假期第一天。 如今走进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能看见一群中学生围着玻璃展柜惊呼。最受欢迎的展品是面铜镜,讲解员总爱说:"看,这上面唐玄宗年间的铭文还能读清呢。"偶尔有中国游客站在展柜前久久不动,他们或许在想,这些在海底沉睡千年的器物,为何最终停在了离家两千公里的地方。 2017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新增了追索条款那天,张教授已经退休多年。他戴着老花镜看完新闻,突然对孙子说:"知道吗?当年那批文物要是晚发现十年......"话没说完又摆摆手。窗外柳絮纷飞,像极了唐代沉船里那些瓷器的开片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