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杨浩本报记者刘玉萍
“在南方热到‘融化’,来吉林穿着薄外套、看长白山天池,这才是暑假该有的样子。”一位广州游客感叹道。暑期以来,吉林凭借丰富的“凉资源”成为避暑胜地,休闲避暑、亲子研学、民俗体验等产品备受游客青睐,旅游市场持续升温、亮点频现。
文旅融合激发消费活力
走进吉林长春新民大街,快闪舞蹈、民乐演奏正轮番上演。“原来感觉文物建筑离我们很远,如今在新民大街可以近距离触摸历史,真好。”浙江游客李薇说。新民大街自今年7月5日焕新开街以来,已累计接待市民游客110余万人次。
前不久,吉林省消夏避暑休闲季暨长春消夏艺术季正式启动,各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为市民游客编织出一张覆盖全域、贯穿夏季的艺术生活网络,赢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6月中旬以来,吉林暑期旅游热度持续上涨,长白山天池景区搜索量环比增长45.7%,伪满皇宫博物院、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搜索量环比分别增长33.3%、20%;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吉、珲春、图们等边境小城,凭借朝鲜族民俗风情和边境游体验,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今年5月,长春最具历史韵味的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焕新亮相,成为这个夏天游客了解长春的新窗口。拐角楼、红砖墙、格子窗……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街区融合了城市历史底蕴与生活烟火气。
街区里的“邮局咖啡”是吉林省首店,绿色邮筒、老式自行车成为热门打卡点。在这里,游客不仅能享用饮品,还可以选购特色文创产品,与朋友一起打卡拍照。“店里的咖啡杯上贴有长春地标邮票杯贴,游客参加活动还能获得明信片。”“邮局咖啡”店铺负责人田先生介绍。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融合备受游客青睐。
延吉市中国朝鲜族民俗园里,游客们身着民族服饰荡秋千、射箭、投壶,体验米糕制作,沉浸式感受朝鲜族风情。园内还有传统美食街区,石锅拌饭、辣白菜、打糕等特色美食让游客大饱口福。广东游客李娜兴奋地说:“民俗文化太有特色了,穿上朝鲜族服饰拍照特别好看,还能品尝正宗的朝鲜族美食。”
“7月中旬以来,园区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高峰期达2.4万人次。”中国朝鲜族民俗园运营总监朱保坤介绍。
创新业态打造城市地标
暑期以来,吉林各地聚焦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不断打造特色新地标、丰富体验新场景。
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镇里,恩都里休闲度假商旅社区夜间灯火通明,游人如织。梦幻巡游、璀璨烟花、舌尖风暴、文创宝藏等多个夜经济场景成为游客打卡的新选择。“这里真是宝藏打卡点,不仅孩子喜欢,我们大人也喜欢。”长春游客孟莉莉说。
作为夜间文旅消费新地标,恩都里汇聚了20余家首进品牌。“我们引进了花筑、焕森等10家酒店入驻,园区住宿业招商完成100%。同时,引进杏花堂、山河屯、喜家德、陶小串等多家特色餐饮店。”恩都里负责人王树俊介绍。
站在延吉市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海拔516米的海兰明珠塔上,延吉市、龙井市城市景色尽收眼底。“不仅能欣赏朝鲜族民俗风情,还能品尝地道的延边美食,来这个‘垂直的文旅综合体’逛逛,真是不虚此行。”广东游客蔡宇赞叹。
海兰明珠塔自今年4月底运营以来,不仅成为周边县市居民休闲的好地方,还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暑期以来,我们日均接待游客超1200人次。为缓解客流压力,我们开放了夜场,营业时间延长至21时。”海兰明珠塔营销经理郑子豪介绍。
粉色沙滩、泵道公园、糖果乐园……暑期,位于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肆季南河项目积极推进产品迭代升级,为市民游客带来了新体验。除了人气爆棚的粉色沙滩,还有适合孩子游玩的红嘴鸥赶海公园。“在这里能亲近自然,感悟生态之美,孩子隔几天就要来玩一次。”一位长春市民说。
优化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进入暑期旅游旺季,吉林省各地始终把提升服务质量放在首位,从文旅部门到文旅企业、从交通枢纽到景区一线,业者全力织密服务网,为游客打造安心舒心之旅。
“在吉林旅游特别安心,景区工作人员主动提供帮助,陌生‘老铁’也很热情。”浙江游客李洪峰近日在长白山游玩时感慨道。截至7月31日,长白山景区今年已累计接待游客184万余人次。
在珲春市渤海古镇里,唐代服饰试穿、民俗风情演艺等体验活动备受中外游客热捧。黑龙江游客徐媛媛穿上襦裙,兴奋地说:“这次到珲春穿上了汉服,我一定要多拍一些照片留作纪念。”
“古镇建筑以唐代风格为主,将唐风体验融入参观游览、餐饮住宿、购物潮玩等各环节,为游客带来一场沉浸之旅。”珲春智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品宣部经理尹蓉说。
在位于吉林市的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内,百米雾凇实验室暑期前完成升级扩建,提升植被种类数量的同时,还开辟了特色景观打卡区,日均接待游客超300人次。“原本以为只有冬天来吉林才能见到雾凇,不承想这个夏天也能看到,真是太神奇了。”南昌游客屠笑忆说。
走进延边博物馆,文创商品体验馆、书吧、特色咖啡厅、民族服饰体验点焕然一新,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互动空间。延边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李慧杰介绍,6月,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7月接待游客量约15万人次。博物馆还策划推出了多项非遗研学课程和互动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博物馆这个“第二课堂”里游有所乐、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