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元顺帝关键时刻很果断。徐达大军攻破通州时,大都门户洞开,危如累卵。城内人心惶惶,

元顺帝关键时刻很果断。徐达大军攻破通州时,大都门户洞开,危如累卵。城内人心惶惶,元顺帝却清醒无比,立马召集众臣商讨退路。有人反对,尤其脱脱之子哈剌章,他疾言厉色:“陛下若走,大都必失,死守待援才是良策。” 那会儿大都城里早就乱成了一锅粥。街面上的铺子关了大半,老百姓拖家带口往城墙根凑,想看看城外到底来了多少明军。守城的士兵更别提了,甲胄歪歪扭扭,手里的长矛都快攥不住,眼神直勾勾盯着通州方向,好像那边随时会冲过来一群猛虎。 朝堂上的气氛比城外还紧张。哈剌章话音刚落,好几个老臣跟着点头,有人捶着柱子喊:“太祖打下的江山,怎能说丢就丢?”还有人哭哭啼啼,说当年元世祖定都大都时何等威风,如今要是弃城而逃,百年之后没脸见祖宗。 元顺帝坐在龙椅上没吭声,手指轻轻敲着扶手。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人说的都是气话。通州一破,就像有人把大都的大门给卸了,徐达的军队离皇城不过几十里地,骑兵一天就能冲到城下。再说援军,北边的扩廓帖木儿被明军绊在山西,南边的李思齐只顾着保住自己的地盘,谁会真的拼死来救? “哈剌章,”元顺帝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股子硬气,“你爹脱脱当年主持新政,最讲究务实。如今城防就像纸糊的,粮仓里的粮食撑不过一个月,你让禁军拿什么死守?” 这话戳到了痛处。哈剌章脸涨得通红,想反驳却张了张嘴没说出话。他知道陛下说的是实情,前阵子他去巡查粮仓,发现不少粮囤都是空的,底下的人早就偷偷把粮食运回家了。 元顺帝站起身,走到大殿中央,指着墙上的舆图:“上都那边还有咱的老营,有马场有粮仓,留着一口气,将来总有回来的日子。要是在这儿硬扛,城破那天,别说祖宗基业,咱们这些人的脑袋都得搬家。” 底下的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再喊着死守了。有个须发花白的老臣颤巍巍地问:“那……百姓怎么办?宫里的典籍文书呢?” “百姓愿意跟着走的,咱们拨车马护送;不愿意的,打开城门让他们自寻出路。”元顺帝说得干脆,“典籍文书挑重要的装车,剩下的烧了也不能留给明军。后宫和宗室现在就收拾,天黑前出发,朕亲自断后。” 说干就干。宫里的太监宫女们虽然慌,但见皇帝没乱,也跟着忙活起来。皇子公主们被乳母抱着上了马车,装着《辽史》《金史》《宋史》刻本的箱子被小心翼翼地抬上车,连太医院的药材都打了好几十个包。 到了傍晚,队伍准备出发。元顺帝站在宫门口,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宫殿。他想起自己刚登基时,也曾想过要像元世祖那样干出一番事业,可这些年天灾人祸不断,朝堂上党争不停,终究是没撑住。但他不后悔此刻的决定,至少没像宋徽宗、宋钦宗那样被人掳走,保住了皇室的根。 哈剌章也跟在队伍里,路上他骑马凑到元顺帝身边,低声说了句:“陛下,是臣糊涂了。”元顺帝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爹当年若不是太刚直,或许也能懂得变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队伍走得很稳,虽然有百姓跟着,但元顺帝早就让禁军分出人手维持秩序,没出什么乱子。三天后,他们抵达上都,刚安顿下来,就收到消息:徐达大军开进了大都,没遇到多少抵抗。 后来有人说,元顺帝这一走,丢了中原正统。可换个角度想,正是这果断的撤退,让元朝的血脉在漠北延续了下去。比起那些死守孤城最终落得身死国灭的君主,他懂得在绝境中保留希望,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有时候,懂得撤退不是懦弱,而是看清局势后的清醒。就像下棋,有时候退一步,才能为下一步争取机会。元顺帝或许不是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但在大都危急的那一刻,他的果断,确实为自己的王朝多续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