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容:忠勇为党的女英雄 她出生在1915年,福建永定岐岭下山村人。不过,她的童年大多是在缅甸度过的,因为父亲是华侨,在那里做生意。那是个相对安稳的环境,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她的人生可能会是在异国教书、生活安稳、成家立业。但1930年,她跟着父亲回国,进了厦门的中学。也是在这里,她遇见了当时厦门学生圈里流传的进步思潮。那时候,年轻人对社会、民族的事特别敏感,学校里有人在悄悄传阅进步刊物,也有人在组织集会讨论局势。陈康容接触到这些,心里像被点了火。 毕业后,她考上了厦门大学。当时的厦大,不只是学问的地方,也是思想碰撞的地方。可是,形势渐渐紧张,1934年,她为了避免当局的注意,先是回到缅甸,在仰光华侨女中当老师。不过,她不是为了远离斗争,而是换了一个战场——在华侨社会里,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她参与组织宣传,发动华侨捐款支援国内抗战。那种日子并不平静,但比起即将到来的国内战局,还算安全。 后来形势变了。国内的抗日团结阵线逐渐成形,她觉得自己应该回去。她再一次回到厦大,这一次,她的身份更明确——在中共厦门工委的领导下,投入抗日救亡的文化工作。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父亲希望她回缅甸过安稳日子,已经替她安排好了生活。但她拒绝了——这一拒绝,其实就是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随时可能没有回头的路。同年,她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很快被送到龙岩,参加中共闽西南特委第一期训练班。训练结束,她全力投入工作——加入各个抗敌后援组织,带领青年和妇女走上街头教唱抗日歌曲、演讲、演出戏剧,还办起妇女夜校。那几年,厦门的大街小巷,她几乎都去过。 1938年春,形势需要她回到家乡岐岭工作。她化名“陈容”,在岐岭小学当老师。表面是教书,其实是在做组织工作——成立抗敌后援会,组织剧团到乡镇演出《打倒卖国贼》《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带人唱《松花江上》《九一八》。课堂、墙报、集会,她都用来宣传党的抗战路线,告诉大家“抗战必胜”。甚至还发动村民捐款支援前线,把一个乡村搞得热火朝天。 但越是热闹,危险就越近。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共产党和进步力量下手。1940年农历七月十五,她被国民党顽军逮捕。 一开始,对方想用好处诱降,许诺只要她写个自首书,就能和家人团聚。三天期限,听起来像是在给她留活路,其实是要她背叛组织。她的回答很直接,用诗写下:“青春价无比,团聚何须提。为了申正义,何惧剥重皮!” 这是在明告诉敌人——别浪费时间。 酷刑自然没少。她不说一句多余的话。到1940年9月17日,敌人恼羞成怒,把她杀害。她才25岁。 她的一生其实很短,没有传奇式的曲折情节,没有那种戏剧化的“大反转”。她做的事情也很具体——教书、办夜校、唱歌、演戏、写标语。但正是这些具体的事情,把人们联系起来,把一个个分散的热血汇成了潮流。那时候的抗日救亡运动,离不开这样的组织者。 她的家乡永定,是闽西重要的革命老区。这里有很多红色遗址——苏维埃旧址、烈士纪念碑、老战地遗址。当地这些年一直在保护修缮,比如对岐岭小学旧址的修复,对烈士墓地的维护,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让后来人看到,这些故事是真实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 她的墓在永定,很多本地的中小学生都会去祭扫。对他们来说,那是一个真实的名字,不是书本里的符号。对我们这些后来人来说,记住她,不只是为了感叹年轻生命的消逝,而是要知道,历史上的每一次民族存亡关头,都会有这样的人,用很平常的方式去做不平常的事。 忠诚和勇敢,不一定轰轰烈烈,有时候是默默坚持到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陈康容就是这样的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