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5公里续航却叫“标准版”?雷军这是在玩长线,还是掉进了命名坑? 8月11日晚,雷军又在社交平台抛出话题:小米YU7的“标准版”要不要改成Pro或者Max?理由很直白——835公里续航、Thor 700T算力芯片、激光雷达,硬件堆得不比竞品的高配差,可偏偏因为名字,很多人以为这是个“低配版”。 这事我挺有感触。几年前我帮朋友选车时,某品牌的“标准版”配置居然和“旗舰版”差距不大,价格还便宜两万。但朋友一听名字,直接摇头:“标准版?那肯定是阉割版,不要。”最后花了更多的钱买了“Pro”,结果开了半年才发现功能差不多,只是名号不同。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威力。 汽车命名,其实是门学问。 • 特斯拉的“标准续航版”,就是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电池容量和电机功率都有缩减; • 比亚迪喜欢加“Plus”和“DM-i”,让你觉得自己买的是升级版; • 蔚来干脆按电池容量直接命名,绕过高低配暗示。 这些命名方式的核心逻辑是:先用名字占据用户心智,再让配置细节去佐证价值。而小米这次偏偏反着来——先用技术实力说话,名字却放得很朴素,这就容易让“第一次听到的人”低估它。 从商业角度看,这背后有两种可能: 1. 品牌价值塑造 小米汽车可能想用“标准版”打破行业里“标准=低配”的固有印象,树立一种“我的入门即高配”的品牌心智。 2. 长线营销 通过名字的争议引发讨论,形成免费流量。现在网络投票已有1.7万人参与,热度本身就是广告。 但问题是,汽车是高价消费品,不是所有人都会花时间去查清楚“标准版到底配了啥”。更多人只会在展厅、短视频或价格表的第一眼做判断。名字是第一道筛子,如果第一道就把潜在客户挡掉,那后面的解释机会都没有。 我个人觉得,小米如果真想在销量上快跑,给YU7标准版改个更“有气势”的名字,比如Pro、Ultra,不会伤及产品调性,反而更容易打动路人用户;如果坚持用“标准版”,那就得在营销话术、销售培训、产品展示上下更大功夫,让消费者第一时间明白,这个“标准版”是越级配置。 一句话总结——名字不是车的全部,但绝对是卖车的起点。雷军这次到底是“佛系自信”,还是“命名翻车”,恐怕还得等市场销量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