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陈平教授曾说对待美国,中国千万不要走英国老路,因为美国就是一老赖。当年英国帮美国把铁路修起来,结果美随后宣布破产,而英国资本灰飞烟灭,最终结局就是美国因为这些铁路成为强大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老赖”,陈平教授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在夸张,但若把历史的镜头拉回19世纪,恐怕许多人会发现,这不是情绪化的控诉,而是对“国际博弈规律”的精准洞察。 那场发生在铁路上的资本游戏,不仅让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英国血本无归,更成就了美国从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强国的关键一步。 今天,当美国再次用关税、制裁、长臂管辖等手段对外施压时,历史的回响让人不得不警惕:这个擅长“赖账”的国家,换了招数,但骨子里的逻辑从未改变。 19世纪中叶,美国正处于“西进运动”的高峰期。广袤的土地亟需开发,资源丰富却因交通不畅而无法转化为财富。 铁路,成了贯通东西、打通经济动脉的关键。然而美国财政薄弱,修建铁路的钱从哪里来?答案是大西洋彼岸的英国。 彼时的英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本,正寻找高收益的海外投资标的。 美国这个“新大陆”被描绘成“资本的天堂”,《经济学人》《泰晤士报》等媒体频频唱多,英国富人争相购买美国铁路债券、股票,仅铁路一项就吸引了数亿英镑投入,若以购买力折算,堪称惊人。 美国各州政府也摆出热情姿态,提供土地、减税、补贴,英国资本一头扎进这场“淘金热”。 但盛宴很快变成灾难。1873年,维也纳股市崩盘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美国铁路泡沫破裂,大量公司破产。 英国投资者本以为可以依法追偿,毕竟买的是债券、股票,合同白纸黑字。 然而美国人的操作让人大跌眼镜——不仅大批铁路公司宣布破产拒付债务,美国国会还通过新破产法,明确给予企业“合法赖账”的保护。法院判决更是直白:外国债权人无权主张赔偿。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违约,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用一纸法律切断英国资本的追索之路。 英国投资者瞬间从“金主爸爸”变成“冤大头”,手中的债券化为废纸。据《金融时报》后来的评估,这是19世纪最大规模的跨国财富蒸发事件之一。 可讽刺的是,铁路并未因此停运。破产重组后的公司换个马甲继续运营,铁路网照常运转,甚至更高效。 美国人用“赖账”之法,换来打通全国的交通动脉,带动钢铁、煤炭、机械等产业腾飞,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说白了,美国不仅赖掉了债,还偷走了未来。 这场“合法赖账”的操作,揭示了大国博弈中赤裸裸的“丛林法则”:规则是强者制定的,信用在国家利益面前可以灵活处理。 当年赖英国的钱,是为了国家崛起;今天美国不再需要铁路资本,却换了手段继续“赖”——不认国际规则,不顾双边协议,甚至通过国内法对他国实施制裁。 比如,特朗普政府近期扬言将对中国征收100%“二级关税”,理由竟是中国购买俄罗斯与伊朗的石油。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赤裸裸的地缘政治讹诈。 美财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居然直言:“不幸的是,中国是受制裁伊朗和俄罗斯石油的大买家,我们可以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一句话,道破美国意图:不是协商,而是施压;不是交易,而是指定。 这和当年英国投资者面对美国破产法时的无力感,有何不同?只是今天的“赖账”不再是铁路债券,而是规则本身。 讽刺的是,当年的英国,曾一度对美国充满信任,把资本源源不断地输送过去,最终换来的是“破产公告”和一纸“无效合同”。 今天,美国对中国也是一套“合作”说辞,一套“制裁”手段。一边谈判,一边威胁,一边要稀土,一边加税,嘴里说着“合作共赢”,手上却是在掐别人的喉咙。 陈平教授的警示,正是要中国看清这一点:不能在战略上对“契约精神”抱有幻想。国家行为从来不是道义优先,而是利益至上。 英国当年之所以吃亏,是因为没有看穿美国“老赖”的底色。资本的善意终究敌不过国家的算计。 如今的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面对美国的制裁与讹诈,不能指望对方“讲道理”,而要靠自身实力回应。 金融上,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科技上,要突破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技术;能源上,要确保多元化供应链,自主掌控命脉资源;外交上,要坚定反对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维护国际规则的公平性。 美国当年赖掉铁路债务,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崛起。这是历史的讽刺,也是现实的警示。当今世界仍然是“实力说话”的时代,规则从未真正中立,信用也可以被有选择地兑现。 中国要避免走英国的老路,唯一的出路是加强自我建设,提升自身能力,用实力争取尊重,用智慧应对强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