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太平天国摧毁了南方的清军八旗和绿营基层力量。在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太平军攻城掠地,清军却一直无法集中起十万级别兵力进行大会战。 结果就是,太平天国大兵团前进,一路破城,几乎摧毁性打击了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的清军八旗和绿营基层力量。 一直到湘淮军坐大,可以集中几万军队进行决战,清朝大批引进西方枪炮,太平军才被真正压制住。 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风暴,表面上是清王朝差点被掀翻的惊险剧,但换个角度琢磨,它干成的“好事”,影响可能比想象中更深远。它像一把失控的巨锤,咣当一下,把清朝在南方赖以统治的军事老本——八旗和绿营,砸了个稀巴烂。 想想看,入关两百多年的八旗兵,当年那点血勇之气早被京城的花花世界消磨殆尽,战斗力严重下滑。绿营兵呢,名义上是国家常备军,可吃空饷、喝兵血是常态,训练废弛,装备落后得可怜。平时镇压小股土匪、弹压地方还行,真碰上太平军这种组织严密、信仰狂热、动辄数万乃至十数万的大兵团,立马就现了原形。不是一触即溃,就是望风而逃,连组织起像样的大规模抵抗都困难重重,眼睁睁看着南方富庶之地大片沦陷。 朝廷指望着“正规军”平叛,结果烂泥扶不上墙,怎么办?只能放权!让地方上的能人自己想办法。曾国藩、李鸿章这帮人,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被推到了前台。他们搞的湘军、淮军,骨子里和八旗绿营完全不同。兵是自己招的(主要来自湖南、安徽),将官是自己选的,粮饷很大一部分得自己筹措(比如靠厘金,在交通要道设卡收税),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兵为将有”模式。士兵效忠的是直接带他们的统领、营官,而不是远在北京的皇帝。 湘淮军能打,关键就在这儿。他们靠同乡、师生、亲友等宗法关系维系,凝聚力强得多。更关键的是,他们在实战中深刻体会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紧迫性。被洋枪洋炮轰过之后,李鸿章等人反应迅速,意识到光靠冷兵器玩不转了。买洋枪洋炮,请洋教练,甚至自己动手创办近代兵工厂(比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压过太平军。没有太平天国把旧军队彻底打垮的巨大压力,清朝中央哪会这么“开明”地允许地方搞这种“洋务”?步子能迈得这么大这么急? 所以你看,太平天国这场仗,表面上是被湘淮军联合新式武器给镇压了下去,但它客观上干成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它彻底摧毁了清朝旧的、腐朽的中央军事支柱(八旗绿营)。这一砸,砸出了两个直接后果:一是地方实力派(湘淮军阀集团)借着战功和手中的兵权强势崛起,中央权威被大大削弱,“内轻外重”的局面开始形成;二是逼着整个清廷,特别是这些手握实权的地方督抚,不得不正视西方军事技术的巨大优势,硬着头皮开始推动军事近代化。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能迅速展开,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这场战争逼出来的求生本能。 这算不算太平天国的“贡献”?充满了历史的讽刺。它本意是要“斩清妖,建天国”,结果呢?它用自己的“铁拳”,替清王朝打碎了身上最腐朽、最碍事的一块烂肉(旧军队),反而在客观上给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强行续了一波命,还意外地给它指了条不得不走的路——军事改革。湘军、淮军成了清末国防的实际支柱,后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也脱胎于此。没有太平天国以雷霆之势砸碎旧枷锁,这个转变过程可能要缓慢得多,阻力也会大得多。 不过,这里头有个巨大的矛盾点,值得深究。太平天国砸碎旧秩序,客观上催生了新力量(湘淮军)和新事物(引进西式武器、近代军工),这看起来像是某种“贡献”。但太平天国自己呢?它在砸碎旧世界的同时,自己构建的新秩序——“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文,内部等级森严、争权夺利、腐化堕落的速度令人咋舌。它没能提出并实践一个真正先进、可行的社会蓝图,反而在定都天京后迅速重蹈了封建化的覆辙。它更像是一个破坏力惊人的“清道夫”,扫除了部分障碍,但自己远非合格的“建设者”。 换句话说,太平天国的“贡献”,很大程度上是它自身破坏行为带来的、不受其控制的“历史副产品”,甚至是与其初衷南辕北辙的结果。它打垮了旧清军,却扶植起更有效(暂时)维护清朝统治的新军阀力量;它猛烈冲击了旧制度,自己建立的新制度却更加荒诞和短命。 它的“功”,是历史进程在它巨大破坏力裹挟下,被动发生的改变,而非它主动、有意识的“建设”。它最大的历史作用,或许就是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证明了旧制度彻底的不堪一击,并意外地充当了清王朝内部权力结构重组和军事近代化被迫启动的强力催化剂。它是一场悲剧性的风暴,在毁灭中为后来的变革撕开了一道口子,尽管这道口子并非由它亲手设计,通向的也未必是它梦想的“天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