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李定国率数千残部退到了勐腊,这时传来了永历皇帝被吴三桂勒杀的消息。李定国悲愤之下,呕血而死,死前嘱咐部下:“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半年前,李定国率部在磨盘山设伏,却因叛徒卢桂生的出卖功败垂成。清军以惨重代价突破防线后,攻占了云南大部。 李定国带着数千残兵一路南撤,进入西双版纳境内,最终在勐腊找到了喘息之地。 当地土司出于对李定国的敬意,将土司府西侧的竹楼群腾出来供明军驻扎。但恶劣环境很快给这支疲惫之师带来新的磨难:瘴气弥漫导致疟疾肆虐,士兵们纷纷病倒;湿热的气候让铠甲兵器迅速锈蚀,连弓弦都常常受潮崩断;粮草短缺问题也很严重,原本就贫瘠的河谷无法供养数千军队,只能依靠土司接济和狩猎采集勉强维持。 李定国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他因常年征战早已遍体鳞伤,进入勐腊后,又染上了恶性疟疾,时而高热昏迷,时而寒战不止,原本魁梧的身躯迅速消瘦下去。 残存的官兵大多是跟随李定国多年的老兵,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永历皇帝的失踪,像块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 5月,一支从缅甸逃回来的残兵冲破清军封锁,辗转抵达勐腊。为首的是永历的贴身侍卫,他衣衫褴褛,满身伤痕,见到李定国的那一刻便泣不成声。 原来,永历皇帝朱由榔已经在云南昆明被吴三桂杀死。 原来,几个月前,吴三桂率大军攻入缅甸,缅甸国王迫于压力,将永历及其眷属交给清军。 永历被押解至昆明,囚禁在五华山西侧的篦子坡。吴三桂认为“杀天子不能流血”,因此不久后派人用弓弦将永历勒死。 李定国当时正发着高烧,听到 永历被杀后,挣扎着想要坐起,却因虚弱重重倒回榻上。 侍卫哽咽着讲述着,当说到永历在临死前曾呼唤 “李定国来救朕” 时,李定国突然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一口鲜血从口中喷涌而出,溅红了榻前的地面。 这口鲜血几乎耗尽了李定国残存的生命力,从此便卧床不起。此后十多天里,李定国时常陷入昏迷,清醒时则对着北方痛哭流涕,有时会突然抓住身边将领的手,眼神中充满了不甘与悲愤。 五月下旬的一个清晨,李定国感觉精神好了许多,便让士兵扶他到竹楼前的空地上。此时的勐腊正值雨季,细雨霏霏,他望着列队肃立的士兵,这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弟兄,如今只剩下不到三千人,许多人还带着伤,衣衫破旧不堪,但队列依然整齐。 李定国的声音沙哑而虚弱,却带着一种穿透雨幕的力量:“皇上已经殉国了,咱们的天塌了。但骨气不能塌,气节不能丢!咱们虽然人少,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跟斗到底!” 进入六月后,李定国的病情急剧恶化,已经无法进食,全靠少量汤药维持生命。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将亲信将领召集到病榻前,做最后的嘱托:“我自崇祯年间从军,至今二十余年,大小数百战,未能匡扶社稷,愧对先帝,愧对百姓。” 李定国喘息着说,每说一句话都要停顿许久:“如今皇上已去,我亦将追随而去。只是你们要记住,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将领们跪倒在地,齐声应诺,哭声在竹楼中回荡。 交代完后事,李定国头一歪,溘然长逝,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年仅四十二岁。 李定国有三个儿子,长子李溥兴,在贵州与清军作战时时兵败被俘,面对清军将领劝降,怒骂不止,不屈被杀;次子李嗣兴,在李定国死后,率部分官兵向清军投降,清廷授予李嗣兴都统品级;幼子李润兴隐姓埋名,躲过了清军的搜捕。 约千余名残兵不愿意投降清军,进入缅甸北部的掸邦地区。但当时缅甸东吁王朝对南明残部持敌视态度,多次发动攻击,明军残部迫分散逃亡,最终或被缅甸军队消灭,或融入当地掸族、克钦族部落,成为早期 “果敢族” 的先民之一。#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