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军采取了“定点清除”战术,以雷霆之势精准打击乌军突击旅的核心指挥部彻底打乱了对手的节奏。 在这次突袭过程当中,俄军动用了FAB-3000巨型炸弹。 这枚重达三吨的“钢铁巨兽”如死神的审判之锤从高空呼啸而下,直扑乌军指挥所的地下堡垒! 这座堡垒曾被认为是固若金汤,混凝土墙体厚实足以抵御常规攻击,然而FAB-3000的威力就是专门为了应对这种堡垒建筑掩体而设计的!它的铸铁外壳包裹着近1.4吨高爆炸药,爆炸时释放的能量如同火山喷发,瞬间将地面建筑吞噬在一团巨大的火球之中,冲击波如狂风般席卷将坚固的工事撕成碎片,浓烟滚滚直冲云霄遮蔽了星光,爆炸的中心区域,超过二十名北约军事教官当场丧命。 残垣断壁间烈焰肆虐,空气中弥漫着焦土和金属的刺鼻气味,而乌军指挥体系在这一击下几乎瘫痪,指挥所的毁灭不仅摧毁了物理设施,更重创了乌军的士气和战略部署。FAB-3000的威力为何如此之大? FAB-3000的名号,在乌军这边显然是再熟悉不过了,这种巨型炸弹在加装了滑翔制导组件后立马就化身成为了精确制导武器,能够在数十公里外锁定目标,并通过卫星导航实现精准打击。 爆炸产生的超压冲击波,可以在目标重中心周围形成了一个半径近40米的“绝对死亡圈”,任何身处其中的生命都难逃厄运,即使在150米范围内,幸存者也难以逃脱冲击波带来的严重内伤。 这枚炸弹的每一次投掷,都是一次对敌方意志的毁灭性打击! 这场“斩首”行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俄军系统性打击策略的一部分。除了针对乌军指挥部的毁灭性空袭,俄军还在多个方向展开了协同作战,展现了高度的战术协调和战略深度。在尼古拉耶夫地区,俄军无人机蜂群如蝗虫般扑向“海洋”造船厂,密集的爆炸将法国雇佣兵的营地化为火海。救护车的尖啸声划破夜空,营地内一片混乱,士兵们在火光与浓烟中四散奔逃,昔日的军事据点瞬间沦为废墟。 “北约目标识别体系”,可以通过情报收集、卫星侦察和电子监听,精确锁定敌方高价值目标,为“斩首”行动提供了“导航”。 俄军的“北约目标识别体系”的构建,让俄乌战场上生变 事实上,类似的行动在过去已有先例,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一次突袭中,俄军曾精准打击了一间酒店,当时十名北约军官正在餐厅内商讨战略却猝不及防地被俄军导弹击中,无一生还...这次行动的成功,为俄军后续的精准打击积累了特定战术下的突袭经验。经过上述经验的累积,俄军的精准斩首行动已经趋于成熟,并使用的越发得心应手了。 此次俄军的精准突袭,也使得他们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攻击取得更大的进展,他们的的攻势如潮水般汹涌,乌军防线在接连不断的打击下摇摇欲坠,指挥体系的瘫痪让前线部队开始陷入了混乱之中。 俄军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动用了大量空气燃烧炸弹,这些炸弹在爆炸时不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还能在瞬间抽空周围百米范围内的氧气,乌军防御工事内的士兵在负压冲击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工事内的空气被迅速耗尽,窒息与冲击的双重打击让守军损失惨重。 7月底,俄军进一步加大攻势,下令派出一支敢死队在夜色掩护下突入乌军阵地,冒着枪林弹雨将三色旗插上了距离乌军防线不远的高地,而上方在火车站南翼的控制权在激战中易手,俄军的推进让乌军防线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地下工事内乌军残部被迫与俄军突击队展开残酷的巷道战。狭窄的通道内,枪声与爆炸声此起彼伏,双方在黑暗中展开殊死搏斗,每寸空间都浸透血与火的痕迹,双方只能殊死搏斗才能赢得生机。 俄军的“斩首”行动展现了其在前线战术思维的升级,这与传统的全面进攻不同,这种精准打击旨在最大限度削弱敌方的指挥与协调能力,从而为地面部队的推进铺平道路,FAB-3000的运用、无人机蜂群的集群攻击以及多兵种协同作战,预示着俄军在战场上已经启动了全新的战术模板,而新形成的“北约目标识别”体系,通过对敌方指挥官、北约教官和关键设施的持续监控,俄军能够在关键时刻发动致命一击。 这种情报驱动的作战方式,提高了打击的精准度也极大降低了己方的作战风险,而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推进,正是这一战略在战场上的效果体现! 随着乌军在前沿阵地上的损失,大量的前沿指挥部被俄军摧毁,乌军在指挥链上的连贯性遭到重创,这种连贯性是乌军前方旅级作战单位与营级作战单位之间的衔接点,也是作战命令传达的关键节点,现在遭到了摧毁,赫然中断,导致乌军前线部队陷入通信和炮火支援方面的大麻烦! 特别是协助乌军作战的北约教官被俄军批量化的斩首,乌军在一线的指挥官开始面临高科技武器使用效率降低的致命问题,西方教官数量减少,乌军在武器操作技术人员上渐渐出现了缺口,这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弥补,势必造成乌军的火力缺口。 乌军出击 俄式轰炸 乌军情报泄漏 俄罗斯炮兵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