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042年,西夏铁骑突袭泾州。知州滕子京率数千民兵死守孤城,杀牛犒军,血战三日。

1042年,西夏铁骑突袭泾州。知州滕子京率数千民兵死守孤城,杀牛犒军,血战三日。当范仲淹援军冲破暴雨赶到时,只见城头箭痕如麻,军民相拥而泣。战后,滕子京动用16万贯公使钱抚恤遗孤、祭奠英烈,军中皆呼“青天”。 一说滕子京,大家估计都会想到范仲淹的《洛阳楼记》中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但是他被贬之后并没有郁郁而终,反而是做出了一番大事。 滕子京,名宗谅,并非一介武夫,而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是有功名在身的。 二十七年前,他与范仲淹同科登第,结下深厚的“同年”之谊,也就是咱说的老朋友了。 此刻,因为贬职,他被派到这西北之地的泾州当知州。 然而,这个时候西夏铁骑突袭泾州,他一个文官,哪有真正的上过战场呢? 但是这个时候他没有选择保全自身或弃城而逃,而是选择了与城共存亡。 他不忍让城内的百姓遭受到灭顶之灾,他迅速将老弱妇孺安置到相对安全的城东。 将城中的青壮年组织起来,分发武器,编成队伍。 城外的西夏骑兵已经抵达,他们在城下来回奔驰。 攻城开始了。 云梯一次次架起,滕子京亲临城头,哪里危急,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他还下令杀牛犒军,将肉食分给守城的军民,鼓舞士气。 血战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虽然守城军民伤亡惨重,但没有人退缩。 他们知道,身后是家园和亲人,城破意味着什么。 支撑他们的,是滕子京与他们同在的身影,是那份同生共死的决绝。 就在泾州城即将被攻破之际,终于出现了援军的旗帜。 庆州知州、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在接到烽火告急后,亲率一万五千精兵,日夜兼程,终于赶到了! 当范仲淹的援军冲入西夏军阵,解了泾州之围,城门打开时,第一个冲出来的,正是满身血污、双眼布满血丝却腰杆挺得笔直的滕子京。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在战场上紧紧相拥。 然而,解围并非结束。 呈现在范仲淹和援军面前的,是惨烈城墙破损,尸骸枕藉,无数家庭失去了顶梁柱的惨状。 滕子京做的第一件事,是安葬死者,抚恤生者。 他命人在城外寺庙设立祭坛,按照边塞的习俗,超度三天血战中阵亡的军民英魂。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动用了高达十六万贯的官府“公使钱”,用于购买牛羊,大设酒宴犒劳所有参与守城的军民,更重要的是,给每一位阵亡者的家属发放了抚恤金。 军中将士和城中百姓,尤其是那些被抚恤的遗孤家属,无不感激涕零,纷纷称颂滕子京为“青天”。 然而,正是这番体恤民情的作为,为滕子京今后的政治生涯引发了祸患。 十六万贯,不是小数目。 消息传到京城开封,新任陕西四路统帅郑戬率先向朝廷举报滕子京滥用巨额公款。 御史梁坚的弹劾奏章更是言辞激烈,直接指控他贪污了数万贯军费! 一时间,“泾州公案”闹得沸沸扬扬。 朝廷派员前来调查。更糟糕的是,性情刚烈的滕子京,得知调查后,他将记录抚恤对象和款项的名单、账册投入火炉! 他的理由是不愿连累那些接受抚恤的孤儿寡母,担心他们在调查中受到骚扰和二次伤害。 但这无疑给了政敌口实,坐实了他“心虚”、“销毁证据”的嫌疑。 其实,根据后来的史料分析,这十六万贯中,绝大部分是用于犒军、修缮城防等正常军费支出,真正用于抚恤遗孤的,可能仅三千贯左右。 但焚毁账册的行为,让事情变得百口莫辩。 关键时刻,他的老友,范仲淹站了出来。 范仲淹深知滕子京的为人,他连续三次上书仁宗皇帝,力保滕子京。 在奏章中,他详细陈述了泾州之战的危急和滕子京的功绩,在范仲淹、欧阳修等正直大臣的据理力争下,朝廷最终从轻发落。 1044年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凤翔知府,不久后,再次被贬岳州巴陵郡担任知州。 然而,这位在战场上铁骨铮铮,在官场上因刚直而受挫的官员,他并没有沉沦于失意。 在岳州,他亲力亲为,筑堤坝防洪患,兴办学校育人才,鼓励农桑促生产。 他还主持重修了千古名楼,岳阳楼。 也正是在这里,范仲淹挥毫写下了那篇《岳阳楼记》。 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许正是滕子京的真实写照! 主要信源:(豫记——《范仲淹为什么要为洛阳人滕子京写《岳阳楼记》? |豫记》)#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