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留不住人才?精英都移民去了欧美,但那些留在中国的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

中国留不住人才?精英都移民去了欧美,但那些留在中国的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却把中国建设得越来越好。而精英人才聚集的欧美国家,却一步步衰落,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几年,关于中国“人才外流”的声音一直没断过。北上广深的高材生跑去硅谷写代码、牛津剑桥的博士在欧洲搞科研,连中国的中学生都在排队申请美国高中。   但如果真像这些说法一样,中国只剩下“二流、三流人才”,那为什么中国的高铁越修越快、火箭一堆堆上天、工厂一条条转型。   而那些“抢走”了人才的西方国家,却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教育部的《2022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率已经超过84%,创历史新高。   也就是说,那些在海外读完书的中国人,大部分最后还是选择了回来干实事。   而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在第12位,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反过来看看吸走这些“精英”的欧美,情况并不乐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数据揭示,硅谷的AI领域中,27%的工程师是华裔背景。   但这些人所在的国家,却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上越来越吃力。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2021年的报告显示,美国的整体基建得分是C-,而美国半导体产能从1990年的37%,下滑到了现在的12%。   抢走了全球最聪明脑袋的国家,居然连高速铁路都造不成,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关键不在于人去哪儿了,而在于人干了什么。在中国,人才的定义已经悄悄变了。   过去大家追捧的是学历、头衔和洋文凭,现在更看重的是谁能干、谁能造、谁能解决问题。   像辽宁舰的改造,靠的不是几个博士,而是30万本土产业工人的协同作战。   数据显示,中国工程技术类人才总量已经超过6000万,他们不是写论文的高手,但却是把图纸变成现实的主力军。   这背后,是一个体系性的变化。2020年教育部出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破除“唯学历论”,开始重建以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人社部正在推动的“八级工”制度,也让“工匠”变成了真正有地位的职业。这一套制度,正在把“二流人才”变成最靠谱的生产力。   但光有人还不够,要看这批人在哪儿干活。中国的优势,在于它有一个完整的工业化平台。   根据联合国工业分类标准,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涵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从一颗螺丝钉到一架飞机都能自己干,不必看别人脸色。   再加上像特高压、电动车、大飞机这些国家级工程项目,背后都需要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协同推进,这种组织能力,才是中国真正的底气。   相比之下,欧美的“创新生态”就显得有些脱节。MIT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美国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不足15%。   换句话说,实验室里再多的诺贝尔奖级别成果,也很难变成工厂里的产品。   而欧盟2023年的技能缺口调查也显示,制造业领域技工短缺率高达40%。有技术没人干,有想法没人做,系统性断层已经开始显现。   这也解释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为什么全球最顶尖的科研人才都去了欧美,而最后却是中国在拼命造桥、修路、发射卫星。   因为造这些东西,需要的是一整套从研发、试验、制造到落地的完整链条,而不是几个天才的灵感火花。   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海归潮”也开始变了味儿。根据科技部的数据,2022年回国从事创新创业的人才同比增长了23%。   他们不再只是“回来看看”,而是带着技术、项目和团队回国落地。   像西湖大学这样的新型科研机构,专利转化率高达82%,远超国际平均水平。这说明,回国不只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机会。   为了接住这些人才,中国也在升级自己的培养体系。16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重组,新型的“举国体制”正在搭建。   职业教育也迎来转型,教育部推出的“工匠之师”计划,正在培养一大批既懂技术又能动手的新型人才。这一套系统,正好打破了“人才=学历”的老观念。   归根结底,全球的人才竞争,已经不再是“谁抢到了最聪明的人”,而是“谁能把人用得最合适”。   一个环境再好,如果没有配套机制和落地平台,天才也会变成“空转”。   而中国的这套系统,恰恰是让更多的人,不管是本科生、技校生还是普通工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价值。   所以,那些说中国留不住人才的声音,也许只看到了人走了,却没看到人回来了;只看到了“精英”的标签,却忽略了“系统”的效能。   信息来源: 《评论:中国成最大人才流失国 百万精英滞留海外》——娄底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