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蒲松龄写了“请吃半鲁”四个字,来邀请老友吃饭。可老友等了一天,也没吃上饭,只好问蒲松龄:“何时开饭?”结果没想到,他却说:“我们不是已经吃完了吗?” 在清代康熙年间,蒲松龄虽才华横溢,却屡次科考失利,生活清贫,回到山东淄川蒲家庄后,以授课为生,余暇创作《聊斋志异》。他将对世道的不满寄托于笔墨,书中的鬼怪故事常暗喻社会弊端。某日,他收到一封来自昔日同窗的请柬,写着“请吃半鲁”。送信的仆役衣着华丽,说明主人已官至高位,衣锦还乡。蒲松龄对这种浮夸的请帖颇感反感,民间疾苦未解,官员却醉心享乐。他推辞不去,仆役却说主人严命必须请到。妻子劝他念旧情前往,他才勉强同意。 到了宰相府,堂内陈设考究,屏风上绘着山水,案几上摆着青瓷茶盏。蒲松龄与老友寒暄,笑谈旧时读书情景。开饭时,仆人端上一碗鱼汤,香气扑鼻。宰相说自己为官多年,本欲清廉,但如今觉得在官场谋利也是一种生存之道,想听蒲松龄的看法。 蒲松龄听后,眉头微皱,未置一词。数日后,他回请老友,同样送出“请吃半鲁”的请帖。老友如约而至,踏入蒲松龄的居所,见屋顶瓦片残破,墙角蛛网密布,桌椅老旧,吱吱作响。他递上几块碎银,劝蒲松龄收下改善生活,蒲松龄却断然推回,说若执意相赠,便请出门。 老友无奈,只得作罢。两人对坐,蒲松龄沏上清茶,茶香清淡,杯沿有细微裂纹。他们聊起往事,窗外日头从东升到西斜,桌上始终只有茶壶。仆人来回踱步,几次欲言又止。老友腹中饥饿,几次摸摸肚子,望向院子,期待饭菜上桌,却见蒲松龄神色如常,慢悠悠啜茶。直到傍晚,老友终于按捺不住,问何时开饭。蒲松龄淡然答道,一日三餐已过,你已吃足半鲁,何须再吃。 “鲁”字拆开,上为“鱼”,下为“日”。宰相曾以鱼汤暗示浑水摸鱼的为官之道,蒲松龄则以“日”喻光明正大,提醒老友恪守清廉。他以一日空等、不设饭食的举动,点醒老友做官应如日光般磊落。此后,老友深受触动,决心改过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