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上海AI大会要定调!算力算法全亮牌,这波机会别错过

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下周就要开了,这事儿你要是只当“科技圈又办了个展会”,那可就亏大了。这不是普通的“技术交流会”,是科技圈的“春晚”——来的不是唱歌跳舞的明星,是能决定你未来5年钱包厚度、工作内容、甚至周末去哪儿玩的主儿。级别高到什么程度?简单说:能拿到入场券的企业,要么是已经在AI圈“封神”的大佬,要么是憋着要颠覆行业的“黑马”;来的观众,一半是揣着支票本的投资人,一半是想提前占座的“科技捕风者”。别觉得这跟你没关系,去年某AI大会后,有几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股价3个月翻了5倍,今年这波,说不定就藏着你下一个“财富密码”。

一、这大会为啥能让整个科技圈“集体紧张”?

先得说清楚:不是所有“人工智能大会”都配叫“级别最高”。市面上AI展会不少,但大多是“厂家摆摊卖货”——你秀你的机器人,我推我的APP,热闹归热闹,干货没多少。但上海这场不一样,它是“国家队搭台,真大佬唱戏”。

怎么看级别?看主办方:科技部、工信部、上海市政府牵头,这相当于科技圈的“教育部+发改委”联合办赛,来的选手能是“业余的”?再看参会名单(我扒了半天,真不是随便能拿到的):英伟达、微软、谷歌这些国际巨头肯定到,国内的华为、阿里、腾讯、商汤、科大讯飞、寒武纪也都在列——这阵容,相当于把“全球AI高考状元班”拉到了上海。

更关键的是,今年的AI圈子跟往年不一样了。前几年大家聊AI,还在说“未来可能怎么样”;今年聊AI,已经是“现在必须怎么样”。你想想:ChatGPT火了快两年,大模型从“能聊天”进化到“能干活”;AI机器人从“走路顺拐”到“能端茶倒水还会拧瓶盖”;连你手机里的相册分类、导航路线,背后都是AI在悄悄升级。现在的AI,已经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是要往咱们生活里“铺货”的商品了。

所以这次大会,不是“展望未来”,是“分配蛋糕”——谁的技术能落地?谁能拿到更多政策支持?谁能抢到行业标准制定权?这些事儿定了,未来5年AI圈的“贫富差距”就定了。对普通人来说,看懂了这场“蛋糕分配会”,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是该学AI提示词,还是该关注某家公司的股票,甚至该不该换个跟AI相关的工作。

二、来的都是“什么神仙企业”?别被“PPT公司”晃了眼

网上有人扒了参会企业名单,说“这里面藏着未来几十倍涨幅的机会”。这话半真半假——确实有真干货,但也混着不少“来蹭热度”的。咱得学会挑,哪些是“真大佬”,哪些是“PPT演员”。

先看“硬通货选手”:这些公司是AI的“基础设施供应商”,没它们,其他AI公司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如做芯片的英伟达,它家的GPU是AI的“饭碗”——你家AI算力强不强,全看能不能抢到它家的芯片;还有华为昇腾,最近国产算力起来了,它家的芯片相当于“AI界的小米”,性价比高,国内很多大模型公司都在用。这类企业,就像盖房子的“钢筋水泥厂”,AI越火,它们越赚钱,股价涨起来是“稳稳的幸福”,但想几十倍?难,毕竟盘子太大了。

再看“大脑选手”:就是做算法和大模型的公司。比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科大讯飞星火——这些是“AI的脑子”,负责让机器“会思考”。今年这类公司有个新特点:不整天吹“我家模型多聪明”了,开始秀“我家模型能干嘛”。比如科大讯飞说“AI能给小学生改作文,比老师还严”;商汤科技说“AI能给工厂挑瑕疵品,比人眼准10倍”。这类公司,得看“落地场景”——光会聊天没用,能帮工厂省钱、帮医院提高效率、帮老师减负,才是真本事。要是哪家在大会上拿出“签了10个亿订单”的合同,那股价可能真要“坐火箭”。

然后是“动手选手”:AI机器人公司。这两年机器人火出圈,从波士顿动力的“后空翻机器人”到国内优必选的“能跳舞的Walker”,但以前总觉得“离生活太远”。今年不一样了,参会的机器人公司可能要亮“真家伙”:比如能送外卖的“跑腿机器人”(已经在深圳试点了)、能给老人喂饭的“护理机器人”(上海养老院在测试)、甚至能修汽车的“工业机器人”(特斯拉工厂里一堆)。这类公司,得看“关节灵不灵活”——机器人的电机、传感器、控制系统,这些是“肌肉”,没肌肉,光有脑子也动不了。要是哪家的机器人能现场演示“拧瓶盖+开红酒+剥鸡蛋”,那绝对是“潜力股”,毕竟“机器换人”是大趋势,以后工厂、医院、家里,可能真得有个“机器人保姆”。

最后是“蹭热度选手”:这类公司也来参会,但你看它业务——卖文具的、做房地产的、搞餐饮的……突然说“我们也要搞AI”。它们要么是来“刷存在感”,告诉投资人“我没掉队”;要么是想“抱大腿”,看看能不能跟真大佬合作。遇到这类公司,别激动,先查它财报:研发投入占比多少?有没有AI相关的专利?要是研发投入还没广告费多,那大概率是来“凑数”的,所谓“几十倍涨幅”,可能是“从1块涨到1毛”。

三、“几十倍涨幅”靠谱吗?普通人该怎么“蹭这波红利”

很多人盯着“几十倍涨幅”,但咱得先搞明白:AI公司股价涨,靠的是什么?不是“大会开得热闹”,是“赚钱能力变强”。就像养孩子,不是“长得帅”就值钱,是“会读书+能赚钱”才值钱。

AI公司想赚钱,得过三关:

第一关:“吃饱饭”——算力够不够。AI训练大模型,就像小孩长身体,得“吃数据”。比如训练一个能写代码的AI,得喂它几亿行代码数据;训练一个能看病的AI,得喂它几千万份病历。数据哪来?得买,还得处理(去重、纠错、脱敏),这都是成本。要是一家公司连“数据粮仓”都没有,光说“我家AI很聪明”,那就是“饿肚子吹牛”,撑不了多久。

第二关:“脑子好”——算法有用吗。算法不是越复杂越好,是“解决问题”才好。比如某公司说“我家AI能预测地震”,听起来很牛,但准确率只有50%(跟瞎猜差不多),那没用;但要是说“我家AI能预测工厂机器什么时候坏,准确率90%”,工厂就能少停工,这就值钱了。所以看算法,别听“参数多高”(比如“千亿参数大模型”),得看“案例多硬”——有没有实际客户?客户愿不愿意花钱?

第三关:“有人买”——商业化落地。AI不是艺术品,是工具,得有人愿意买单。比如AI医疗,医院愿不愿意用?保险公司愿不愿意为AI诊断买单?AI教育,家长愿不愿意给孩子报“AI补习班”?要是一家AI公司,技术吹得天花乱坠,但连续3年亏损,且营收增长停滞,那“几十倍涨幅”可能是“画饼”,毕竟资本市场最终看的是“真金白银”。

那普通人怎么“蹭红利”?别瞎炒股,风险太高。可以从这几个方向入手:

学个“AI技能”:比如“AI提示词工程师”——教你怎么跟AI聊天,让它帮你写报告、做PPT、剪视频,现在很多公司招这个岗位,月薪2万起;还有“AI数据标注师”——给AI的“教材”标重点(比如给图片里的猫标“猫”,给视频里的人标“走路”),这活儿门槛低,在家就能干,时薪30-50块。

关注“AI+垂直行业”:AI不是“万能药”,在某些行业会特别“猛”。比如AI+医疗(影像诊断、新药研发)、AI+制造(工业质检、智能工厂)、AI+教育(个性化辅导、作文批改)。这些行业的龙头公司,要是跟AI大佬合作,可能会“老树开新花”,比如某汽车厂用了AI质检,次品率降50%,那利润肯定涨,股价也可能跟着涨。

体验“AI新服务”:现在很多AI应用已经能用了——百度的“文心一格”能帮你画插画(输入“赛博朋克版的小猫钓鱼”,5分钟出图);阿里的“通义听悟”能帮你转会议纪要(说话自动转文字,还能标重点);甚至抖音的“AI特效”,拍视频能让你“一秒变古装”。多体验这些应用,你就能感觉到“哪家AI更好用”,以后这家公司上市,你心里就有数了。

四、这次大会可能“炸出”什么黑科技?AI真的要“统治世界”了?

很多人担心“AI会取代人类”,其实现在的AI,顶多算“小学生水平”——会做简单的题,但复杂的事儿还得靠人。比如AI能写代码,但写不出“改变世界的代码”;能画画,但画不出“打动人心的画”;能聊天,但聊不出“灵魂共鸣”。这次大会,可能会让AI“升初中”,具体看三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多模态大模型”更厉害。以前的AI“偏科”——要么只会看(图像识别),要么只会听(语音识别),要么只会写(文本生成)。现在要“全能”:给它一张图片,它能写“这张图里有3只猫,一只在睡觉,两只在打架,背景是蓝色沙发”;给它一段录音,它能画“一个人在唱《孤勇者》,表情很激动”;甚至给它一段视频,它能写“这是个蛋糕制作教程,步骤有5步,第3步是抹奶油”。要是哪家公司能现场演示“图片+语音+视频+文本”随便切换,那绝对是“技术大佬”,以后我们用AI,可能就像跟“全能秘书”说话:“把这段会议录音转成PPT,配图要科技感,重点标红”,AI直接搞定,省事儿!

第二个方向:“具身智能”机器人更灵活。以前的机器人“笨手笨脚”,拿个杯子都可能摔了。现在要“手眼协调”——眼睛(摄像头)看到杯子,脑子(算法)算“怎么拿才稳”,手(机械臂)执行。这次大会可能会有机器人现场表演“穿针引线”“叠衣服”“拧魔方”,甚至“跟人握手”(力度刚刚好,不会捏疼你)。这背后是“传感器+电机+算法”的突破,要是哪家机器人能做到“端着热汤走路不洒”,那“家庭保姆机器人”可能真的不远了,以后老人独居、宝妈带娃,或许能多一个帮手。

第三个方向:“AI+行业”落地更实在。以前AI总说“赋能行业”,但很多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次大会,可能会有企业签“真订单”:比如某AI公司跟特斯拉签“1000台工业机器人订单”,跟上海瑞金医院签“AI影像诊断系统订单”,跟美团签“10000台外卖机器人订单”。这些订单不是“意向书”,是“真金白银”,说明AI真的开始“赚钱”了,不再是“烧钱游戏”。

至于“AI统治世界”,纯属想多了。AI没“欲望”,没“情感”,它就是个工具,跟手机、电脑一样。你用手机不会担心“手机统治你”,用AI也不用。真正该担心的是“不会用AI的人被淘汰”——就像以前不会用电脑的人难找工作,以后不会用AI的人,可能连“写报告”“做表格”都比别人慢。所以这次大会,与其担心“AI取代你”,不如想想“怎么让AI帮你”。

五、普通人去不了现场?这样“云参会”也能蹭红利

不是所有人都能去上海现场,但“云参会”也能看懂门道。记住三个“看”:

看“大佬说什么”。开幕式上,英伟达黄仁勋、华为余承东、百度李彦宏这些大佬会演讲。别光听“客套话”,听关键词:有没有提“具体订单”(比如“今年算力芯片销量增长500%”)?有没有说“落地场景”(比如“AI机器人已经在10家医院上岗”)?有没有吹“牛”(比如“我们的AI比爱因斯坦还聪明”)——吹“牛”的pass,说“具体事儿”的重点记下来。

看“企业秀什么”。展会现场,企业会摆“摊位”,展示最新产品。重点看“演示视频”和“实物”:机器人是不是“现场动”(不是放录像)?大模型是不是“现场答”(不是提前写好答案)?要是某家企业的展台前围满了“穿西装打领带”的投资人(手里可能还拿着合同),那这家大概率是“香饽饽”。

看“媒体报什么”。大会结束后,媒体会报“亮点”。别只看“标题党”,看“细节”:比如“某公司发布全球首款XX芯片,算力提升10倍”——查一下这款芯片有没有量产,客户是谁;“某机器人公司融资10亿”——查一下投资方是谁(要是有腾讯、阿里、红杉资本这些“聪明钱”,那靠谱)。

结语:

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不是“科技圈的自嗨”,是给所有人的“科技公开课”。来的企业是不是“真大佬”,AI是不是“真有用”,普通人能不能“蹭红利”,看完这波你心里就该有数了。记住:科技从来不是“少数人的游戏”,你不需要成为AI专家,但至少要知道“AI现在能干嘛,未来想干嘛”。毕竟,下一个5年,可能不是“你要不要用AI”,而是“AI会不会用你”——当然,是帮你,不是取代你。

所以,下周公号、视频号多刷点大会消息,别错过了这场“能决定你钱包厚度”的科技盛宴。要是看到哪家企业的AI机器人能现场表演“剥小龙虾”,记得告诉我,我先去买它家股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