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男子坐飞机,总共五个小时,这五个小时却全程都在放外国电影,下飞机时,他向机组提

一男子坐飞机,总共五个小时,这五个小时却全程都在放外国电影,下飞机时,他向机组提出意见,“吃哪家的饭,端哪家的碗,中国人的飞机为什么要放5个小时的外国人”,为了确保飞机真的能整改,男子还称下个星期还来坐,“能不能整改?”

7月10日,飞往新疆的飞机上,整整五个小时,飞机上放的不是中国的大好河山,反而是外国的人物,飞机是波音的,可公司是中国的,乘客也几乎都是中国人。

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外国的风景和人物,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乘客心里的别扭劲儿也越来越大。飞机一落地,他便忍不住找到了机组人员,单刀直入地抛出了一个问题:“美国人的飞机上,会连续放五个小时的中国人吗?”

机组人员显然没料到会有这么一问,只是含糊地解释,播放内容是按固定顺序来的。可这位乘客并不买账,他紧接着追问:“全是外国人,信不信可以调监控!”这句话直接把机组人员问住了,现场顿时一片沉默。

乘客随即挑明了自己的想法:“我国人的飞机,就该放中国的大好河山、美食美景。”他并非要抵制外国文化,而是觉得比例失调得有些离谱。“不是外国的不好,”他补充道,“只是我们的航班,得有我们自己的东西。”

这件事传到网上,没想到竟迅速点燃了公众的情绪。许多人非但没觉得他“小题大做”,反而称赞这是一种“正确的敏感”,认为他的建议“完全合理,应该立刻改正”。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这些平日里被忽略的“细枝末节”,才最需要这种敢于直言的“热血人士”来点破。毕竟,所谓文化自信,很多时候就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细节里培养起来的。

“这话在理,自家地盘得有自家味儿。”这样的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这位乘客的话糙理不糙,完全符合“客随主便”的朴素道理,中国的航班服务中国乘客,多展示本土文化,本就是天经地义。

不少人担忧,如果人人都对这种现象默不作声,那潜移默化之间,恐怕真就“壮大了崇洋媚外的土壤”。在一架几乎满是中国人的飞机上,全程播放外国内容,不管初衷是怎么样的,都会给人一种错位感。

这也在提醒我们,在某些领域和场合,我们对于展示自身文化,似乎还不够主动,甚至不够自信。难道我们自己的山川风物、珍馐美食,就这么拿不出手吗,老话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意、不主动把好东西亮出来,又怎么能指望世界真正了解我们。

文化自信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就像老辈人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如今国家发展了,我们完全有底气、也理应更从容地展示自己的文化名片。

多放一些中国元素,与排斥外国文化是两码事,它首先代表的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尊重,而这份尊重,比什么都金贵,说到底,这就像我们吃饭,偶尔吃顿西餐调剂一下口味当然不错,可要是顿顿都吃,恐怕谁的中国胃都受不了。

航班上超过九成的乘客都是同胞,播放一些大家熟悉和喜爱的中国元素,既能解闷,又能带来一份文化上的亲切与踏实感。这也不仅仅是航空公司一家的事,更提醒着各行各业,应当思考如何将本土文化以更自然、更新颖的方式融入服务。

因为文化这东西,只有我们自己先“当回事”,别人才可能跟着“当回事”。一次普通的飞行,一块小小的屏幕,意外地照出了我们社会在文化认同上的深层关切。

飞机上这一大块屏幕,明明可以变成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结果全被老外占了场,确实挺尴尬,有时候,改变不在于啥大动作,而在于这些琐碎的小细节。当大家都开始在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真正的文化自信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信源:牟视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