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还能撑多久?说白了,俄罗斯最大的底牌是人。看看俄土战争,打了24

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还能撑多久?说白了,俄罗斯最大的底牌是人。看看俄土战争,打了241年,差不多每二十年就干一仗,只要年轻人攒够了就开打,生娃打仗两不误。中国清楚俄罗斯这民族的脾气,要是翻脸就是个甩不掉的麻烦。现在北约把乌克兰和俄罗斯这两个斯拉夫兄弟塞进一个局里搅和,算是本世纪昂萨犹太集团最成功的计谋。 就拿最直接的兵源来说。以前俄罗斯招兵,大多是 20 岁出头的年轻人,身体素质好、学习能力强,练三个月就能上战场。但现在不一样了,去年有媒体拍到,俄乌前线的俄军队伍里,居然有不少头发花白的士兵,仔细一问,好多都是 40 多岁,甚至有 50 岁的老兵重新穿上了军装。 这不是说老兵经验足,而是实在没人了, 适龄的年轻人要么上了战场没回来,要么就是总数不够,只能把征兵的年龄线一降再降,从原来的 27 岁上限,慢慢放宽到 40 岁,现在连 50 岁的都能入伍。可战场上拼的是体力,50 岁的人扛着几十斤的装备跑越野,跟 20 岁的小伙子肯定没法比,反应速度、受伤恢复能力也差一大截,这直接就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再看武器生产。造坦克、导弹不光需要钢铁和图纸,更需要熟练的工人。比如焊接坦克装甲,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干的,得有五六年经验,手上的力道、焊接的角度都得拿捏得恰到好处,不然坦克开到战场上,可能一炮就被打穿了。但现在俄罗斯的军工厂里,这样的老工人越来越少。为啥?要么被征去当兵了,要么年纪大退休了,年轻人又不愿意干这苦差事。没办法,工厂只能招些刚毕业的学生,培训两三个月就上岗。 结果呢?去年有报道说,T-90 坦克的合格验收率比以前降了不少,有的新车刚出厂,履带就有点松,还得返工调整。导弹生产也一样,Kh-101 巡航导弹,以前一个月能造 20 枚,现在据说只能造 12 枚,就是因为缺熟练的装配工人。 更麻烦的是,有本事的人还在往外走。2022 年之后,俄罗斯不少搞航天、造飞机发动机的工程师,还有开工厂的老板,都带着家人去了欧洲或者中亚。有人统计过,差不多有 150 多万人离开,其中大多是 30 到 45 岁的青壮年。这些人可不是普通打工者,他们是能设计新型战斗机、能改进导弹导航系统的核心人才。 比如俄罗斯的一家航天研究所,以前有个团队专门研究导弹的精准度,领头的工程师走了之后,整个项目进度慢了一半,新导弹的测试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些人的离开,就像给俄罗斯的军工产业断了 “养料”,短时间内根本补不上。 俄罗斯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鼓励生孩子,生三孩的家庭能拿到 50 万卢布的补贴,差不多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还能优先分到房子。但这事儿急不来,就算现在多生了孩子,等他们长大能当兵、能进厂,至少也得 20 年,远水解不了近渴。 还有人提议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招工人,甚至让外国人参军,给他们俄罗斯国籍。但招来的工人大多不会说俄语,图纸都看不懂,还得先请翻译;外国士兵更麻烦,忠诚度不好保证,训练起来也费劲,去年就有部队反映,招来的外籍士兵打了半年仗,还记不住俄军的手势暗号。 外面的对手也看准了这一点。北约给乌克兰送的那些精确制导武器,不光是为了炸坦克,更是想让俄罗斯多死人、多耗装备。比如一枚 “海马斯” 火箭弹打过去,炸毁一个弹药库,表面看是损失了一堆炮弹,实际上还可能炸死仓库里的 10 多个技术兵,要说 这些兵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培养一个至少要半年,炸没了再找替补就难了。这种消耗,比单纯的武器对抗更狠,就像慢慢抽走俄罗斯的 “血”。 这么看来,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能不能撑下去,不取决于现在有多少辆坦克、多少枚导弹,而取决于每年能多出多少年轻人 ,并且 这些年轻人既要能扛枪打仗,也要能进厂造武器。如果人口一直这么少,有本事的人还在往外走,就算有再多的核弹,时间长了也难维持。毕竟,武器是人造的,也是人用的,没人这个底子,再厉害的军事力量也像建在沙子上的房子,撑不了太久。 信息来源:“2021 年俄罗斯出生率仅为 1.5,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所需的 2.1”:出生率数据通常来自俄罗斯联邦统计局(Rosstat)的年度人口统计报告,属于官方发布的人口数据。 “‘母亲基金’政策将生育三孩的补贴提高至 50 万卢布”:“母亲基金”(Материнский капитал)是俄罗斯政府自 2007 年起实施的官方生育激励政策,补贴金额调整属于政府公开的社会福利政策内容。

评论列表

SS 鲨鱼叔叔
SS 鲨鱼叔叔
2025-07-12 12:14
历史证明:俄乌冲突结束后 俄乌人口将会迎来新的生育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