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军急了!已经多次洽谈俄罗斯,要引进俄罗斯R-37M远程空空导弹。因为巴基斯坦的中国武器——歼-10战机与PL-15E,已经把印度打怕了。
印度空军最近有点坐不住了。据《DefenceSecurityAsia》6月29日报道,印度军方已经和俄罗斯就引进R-37M远程空空导弹展开多轮洽谈。
这款导弹最大射程超过300公里,飞行速度超过6马赫,专为猎杀预警机、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设计。印度之所以对它如此上心,直接导火索是5月初那场让印度空军颜面尽失的印巴空战。
在那场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战斗机搭载PL-15E远程空空导弹,在ZDK-03预警机的引导下,采用“静默接敌+A射B导”战术,在超视距外击落多架印度战机,包括号称“印度最强”的阵风战斗机。
PL-15E的射程虽然只有145公里,但配合中国出口的Link-17数据链和ZDK-03的中继制导,实际作战范围远超纸面数据。反观印度空军,主力战机苏-30MKI使用的R-77导弹射程仅60公里,阵风战机虽然理论上能发射“流星”导弹,但受限于数量不足,大部分时间只能挂载射程80公里的“米卡”导弹。这种代差让印度战机在实战中完全处于被动,只能眼睁睁看着巴基斯坦导弹飞来却无法还手。
战后,俄罗斯迅速抓住机会,向印度推销R-37M导弹及配套的航电升级方案。俄方不仅承诺提供导弹,还提出为苏-30MKI改装弹舱、升级雷达系统,并在印度本地实现部分零件组装,以迎合“印度制造”政策。
这种“一站式解决方案”精准戳中印度军方的痛点:既想提升战力,又想维护“自主国防”的面子。更关键的是,R-37M的射程是PL-15E的两倍,理论上能让印度战机在更远距离发起攻击,甚至能威胁到巴基斯坦的预警机,从而瓦解对方的空战体系。
不过,印度引进R-37M的算盘未必能如愿。首先,R-37M是苏联时期设计的产物,主要用于拦截轰炸机,其巨大弹体和落后的电子技术在面对现代战斗机时存在明显缺陷。
例如,R-37M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探测距离有限,且抗干扰能力较弱,而巴基斯坦的歼-10CE装备的KG600型自卫干扰吊舱,曾在实战中压制印度阵风战机的SPECTRA综合电子战系统,导致其雷达和通信失效长达4分钟。
其次,印度空军的体系化作战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印度仅拥有3架“内特拉”预警机和3架以色列“费尔康”预警机,数量和性能均落后于巴基斯坦。即便引进R-37M,缺乏预警机和数据链支持的苏-30MKI也很难发挥其远程打击优势。
更让印度头疼的是,巴基斯坦已经开始着手反制。有消息称,巴基斯坦可能引进中国更先进的PL-21超远程空空导弹,该导弹射程可达400公里,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和双向数据链制导,专门针对预警机和加油机等战略目标。
此外,巴基斯坦正在升级ZDK-03预警机的雷达系统,并计划引进歼-35战斗机,进一步强化空战体系。反观印度,虽然批准了苏-30MKI的AESA雷达升级计划,但受限于技术和资金,升级后的雷达探测距离仅提升1.5-1.7倍,且全部交付需要8年时间。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印度引进R-37M也面临多重风险。俄罗斯因乌克兰冲突导致军工产能受限,能否按时交付导弹存在疑问。同时,印度在引进俄罗斯武器的同时,又在增购法国阵风战机和美国F-15EX,这种“万国牌”装备体系不仅增加后勤压力,还可能引发美俄之间的技术博弈。例如,法国为安抚印度,已同意由印度生产阵风战机的机身,但这也可能影响印度与俄罗斯的合作深度。
说到底,印度空军的焦虑源于对中国武器体系的恐惧。巴基斯坦的歼-10CE和PL-15E只是表象,真正让印度寝食难安的,是中国在预警机、数据链、电子战等领域的整体优势。
R-37M或许能在短期内提升印度的超视距打击能力,但无法弥补其体系化作战的短板。正如印巴空战所揭示的,现代空战早已不是单机性能的比拼,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对抗。印度若不能在预警、指挥、电子战等领域迎头赶上,即便引进再多先进导弹,也难以改变其被动局面。
而对于中国来说,印度的动作不过是又一次的挣扎,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空战体系,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