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银行要集体给万达断粮呢?查过资料才发现自 2017 年起,银行就不给万达贷款了,这场持续数年的 “金融断供”,藏着地产巨头与银行体系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 2017 年的万达还顶着 “商业地产巨擘” 的光环,却在一夜间被银行集体拉黑。 当时万达海外投资动作频频,从伦敦 ONE 泰晤士广场到悉尼珠宝三塔,王健林的 “海外扩张梦” 烧钱如流水,而这些项目的资金大多来自国内银行贷款。 某股份制银行信贷部经理回忆:“2016 年底审查万达财报时,发现其海外资产负债率超过 85%,光利息每年就要吃掉 60 亿现金流。” 更让银行警觉的是,万达同期签署的对赌协议里藏着 “定时炸弹”—— 与某财团约定 2018 年前完成海外项目上市,否则需回购 300 亿股份,这意味着万达必须在一年内凑齐天文数字般的资金。 银行抽贷的导火索,是王健林那句 “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的争议言论。 2017 年 6 月他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将海外并购形容为 “企业家自由”,却没提这些收购背后 70% 的资金来自银行授信。 某国有大行副行长在内部会议上拍了桌子:“海外投资项目回报率不足 3%,连贷款利息都覆盖不了,这不是投资,是拿银行的钱填坑!” 当月,银保监会就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直指 “部分企业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紧张”,万达被列入 “重点关注名单”。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银行对房地产行业周期的预判。2017 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 7.2 亿平方米,库存去化周期超过 22 个月。 而万达当时在建的 57 个万达广场,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超 50 亿,回报周期长达 15 年。 某城商行风险总监算了笔账:“一个万达广场年租金收入 4 亿,扣除运营成本后净利润 1.2 亿,要 42 年才能收回投资,这还是在房价不跌的情况下。” 当银行意识到万达的 “重资产模式” 已成为 “资金黑洞”,抽贷就成了必然选择。 2017 年 7 月起,工行、建行等 16 家银行陆续停止对万达新增贷款,并要求提前偿还部分存量贷款,总额超过 2000 亿。 万达试图用 “资产腾挪” 化解危机。2017 年 8 月,王健林将 77 个万达广场以 438 亿卖给融创,13 个文旅项目以 632 亿甩给富力,这笔 “世纪大甩卖” 被业内称为 “割肉求生”。 但银行并不买账,某参与并购贷款的银行负责人透露:“卖资产的钱必须优先偿还银行贷款,但万达当时的窟窿超过 5000 亿,卖这点资产只是杯水车薪。” 更致命的是,万达从港股退市时承诺 “2018 年回 A 上市”,结果 A 股 IPO 排队超 800 家,万达地产排队三年仍未过会,这让当初参与私有化的投资方开始要求回购股份,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链断裂风险。 这场 “断粮危机” 最终改变了万达的基因。如今的万达不再追求 “大而全”,而是转向轻资产运营 ——2025 年财报显示,其商业管理业务收入占比达 68%,不再依赖地产开发的资金输血。 但 2017 年那场银行集体抽贷的风波,仍像一面镜子,照出房地产行业 “高杠杆扩张” 的风险底色。 当银行意识到企业的野心已超出资金安全边界,“断粮” 就成了金融体系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这背后的逻辑,远比 “企业是否缺钱” 更复杂: 在资本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对风险与收益的精准计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