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地区,他们的矛盾,其实都是因为美国,可以说是围绕着美国的战略展开。换句话说,美国的中东战略,跟美国的实力此消彼长,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强的时候,一家独大,在中东扩张,那么可以投入大量的资源,这个时候中东就形成了一种紧平衡。 当美国国力如日中天时,中东俨然成了其彰显霸权的“试验场”。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军事、经济双重优势,以“反恐”“民主改造”等名义大举介入中东事务。 2003年绕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在阿富汗驻军长达20年,试图重塑中亚地缘格局。 那段时间,美国航母战斗群常驻波斯湾,军事基地遍布中东,还通过军售、经济援助等手段,牢牢控制着沙特、埃及等地区盟友,甚至能左右以色列的外交决策。 在这种强势介入下,中东形成了一种诡异的“紧平衡”:美国一边扶持亲美势力,一边挑起地区矛盾,让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相互制衡,自己则稳坐“离岸平衡手”的位置,收割石油红利、维护美元霸权。 然而,随着美国实力出现相对衰退,中东这盘棋的走势开始失控。阿富汗仓促撤军、伊朗核协议反复无常、俄乌冲突分散精力……一系列事件暴露出美国战略资源的捉襟见肘。 当美国减少对中东的军事投入,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大国竞争”时,地区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伊朗趁机扩大地区影响力,通过支持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势力,在中东构建“什叶派之弧”; 沙特等逊尼派国家则在与美国关系松动后,开始寻求外交多元化,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推动和解进程;以色列面对伊朗军事威胁,只能加强自身军事建设,甚至不惜单方面对伊朗目标发动袭击。 如今,美国想继续维持在中东的主导权,却又不愿像过去那样投入海量资源。拜登政府虽向中东部署航母战斗群、重启对伊朗制裁,但既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也无法阻止地区国家“去美国化”的趋势。 沙特与中国在能源、基建领域合作不断加深,阿联酋等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这些都在削弱美国对中东的经济掌控力。 美国实力的消长,正让中东从过去的“被支配者”,逐渐向自主寻求安全与发展的方向转变,而这场转变背后,是大国博弈的暗流涌动与地区秩序的艰难重塑。